在严重脊柱侧凸病例的矫形手术中,目前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存在很多缺陷,其中包括螺钉置入困难,手术时间长,个人需要有素的专项训练,高花费,放射暴露以及技术上的多种挑战等问题。其中,如何准确而安全地置入椎弓根螺钉是脊柱外科医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近期的J Spinal Disord Tech刊登了台湾仁爱医院脊柱中心张国华博士等学者一篇研究论文。该研究对严重脊柱侧凸患者,在无术中X线透视的情况下,利用太极技术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进行了评价。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以前的文献中也未见采用太极技术置入椎弓根螺钉手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凸的报道。
2006年至2008年间,因严重脊柱侧凸(Cobb角>100°)接受后路脊柱矫形固定手术(T1-L5)的39例患者纳入该研究,手术中共置入椎弓根螺钉992枚。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25.7岁(范围, 11-63岁)。T12及腰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选择双侧横突与上关节突外侧缘的交界处。T1-10的进钉点选择横突的近侧缘与上关节突外侧缘的交界处。在双主弯病例中,术者站立于脊柱的凹侧置入凸侧及凹侧的螺钉,然后再站立于对侧置入另一弯曲的螺钉。在术前X线片的指导下,利用太极技术“吸进”原理置入椎弓根螺钉(技术原理见图2)。太极技术完全利用了椎弓根的自然解剖,生理特征以及钻孔时的无约束环转力(unconstrained circular force)。在无约束环转力的驱动下钻头以最小阻力沿着自行创建的中央松质骨通道在椎弓根内深入。凭借钻头在松质骨的手感可实现其在椎弓根内的准确钻入。记录每位患者所有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时间。术后通过CT扫描评估椎弓根的置入位置。将螺钉位置分为“内、外”两种情况。另外,螺钉的穿出距离也做记录。
图1. 将螺钉位置分为“内(A)、外(B)”两种情况
图2.“吸进”现象的物理学分析。钻头在椎弓根内向腹侧的前推力由钻头的圆周运动产生,为腹侧前推阻力(Fr),术者向腹侧施加的外部压力(P),钻柄本身的重力(W),地面对钻槽的反作用力(Fc)等诸力的合力。钻头向前推进会产生松质骨屑。松质骨通道内狭窄部位所提供给的结构环境会使得松质骨屑能很容易地瘀滞于骨槽中。钻头的圆周运动会产生对瘀滞骨屑的侧向压力,使骨屑沿骨槽推挤向后,进而产生的钻头向腹侧前推的Fc变得更大。更大的Fc加上P及W会克服钻头向腹侧前推时在椎弓根狭窄处所增加的阻力(Fr)。钻头尖端通过狭窄部位后,Fr会减小。然而,Fc的增加会持续存在,因此瘀滞与骨槽内的骨屑还停留于狭窄处。增加的Fc会产生足够大的力量,其在钻头向腹侧推进的P中其重要作用,术者会感觉手上的外部腹侧推力不再需要了,而钻头好像被吸入了椎体中。手上钻头突破感的出现需要钻头准确地通过狭窄部位进入椎体,这就意味着要想出现“吸进”现象,钻孔通道就要必须准确。
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平均Cobb角为127°(范围,100-153°)。每一节段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数量为,T1 (n=10), T2 (n=34), T3 (n=46), T4 (n=53), T5 (n=61), T6 (n=69), T7 (n=75), T8 (n=76), T9 (n=76), T10 (n=77), T11 (n=76), T12 (n=78), L1 (n=77), L2 (n=68), L3 (n=56), L4 (n=38), L5 (n=22)。在螺钉位置方面,“内”螺钉923枚(93%),“外”螺钉69枚(7%)。螺钉置入的总体准确率为93%。无神经、血管以及内脏并发症发生,也无术后重新定位置钉病例出现。椎弓根置入的平均时间为73分钟。
该研究结果表明,在严重脊柱侧凸的矫形手术中,通过太极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无需术中X线透视,并可节省手术操作时间,是一项准确、安全而可靠的手术方法。
表1.在椎弓根内不同部位钻孔时两种感觉指标的对比
图3.A、B为一例严重脊柱侧凸患者(Cobb角为152°)采用太极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及杠杆力矫正技术实施治疗的实例。每一椎弓根螺钉均得以准确置入,其所提供的强大矫正力能足以克服畸形的刚度,无需行前路松解手术即可矫正畸形。
图4.A、B为一例严重脊柱双主弯侧凸患者(Cobb角为134°和115°)采用太极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及杠杆力矫正技术实施治疗的实例。每一椎弓根螺钉均得以准确置入,其所提供的强大矫正力能足以克服畸形的刚度,无需行前路松解手术即可矫正畸形。
表2.椎弓根螺钉分布情况及置入的准确性
表3.太极技术与其他徒手技术的对比
【编者语】该技术操作类似于关节部位骨折螺钉测量的“探通”原理,非强制下自行建立置钉通道,提高了脊柱侧凸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该技术不仅只用于脊柱侧凸病例,在其他脊柱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中也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文章的可读性很强,限于文章的篇幅较长,感兴趣的读者,建议通读全文,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