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ACDF)单纯只应用自体骨植骨时,植骨块脱出、断裂、下沉,继发颈椎前曲丧失及融合率下降等不良事件时有发生。有研究显示,在这一手术中联合应用cage可大大减少供体(取骨)部位的相关并发症,但并没有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了尽可能减少并发症,我们进行ACDF时都配合使用cage和钢板内固定,与单纯应用cage的病例相比,结果良好。而ACDF联合cage和钢板内固定的患者,融合过程中相关的影像学表现会发生哪些变化,某些征象是否可以预测最终的结果,这一手术方式的融合率与单纯自体骨植骨孰优孰劣,并没有明确的结论,为此韩国学者Kwang-Bok Lee教授等进行了一项研究,相关结果发布在2月15日出版的Spine杂志上。
2004年3月至2006年2月,共有78例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122个融合部位)进行了ACDF手术,均应用cage和前路钢板内固定。纳入研究的患者随访都在2年以上。排除标准:翻修以及多节段(超过3个节段)手术者;随访不足2年者。本组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60.2岁(36-79岁)。从作者所在单位的影像通信系统中获取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价。
术中取自体髂骨。术后2周佩戴费城支具,接下来再用软的围领保护2周。
术后6周,3、6、12个月以及2年时拍摄正侧位X线片。将X线上的融合状态分为3型:I型(假关节),植骨块与椎体之间没有桥接骨痂,存在X线透亮带(图1B2)、月晕征或植骨块缺失(图1B6);II型(临界型),介于I型和III型之间;III型(融合),在cage的外围有新骨形成(图1C4和C5,④箭头),以及终板部位有部分或完全不透X线,终板和cage内的植骨块之间有硬化的骨痂(图1A4,箭头)。
图1 3个典型病例:A1–A6显示无cage下沉,获得骨性融合;B1–B6所示cage下沉,无前方骨刺状骨痂,假关节形成;C1–B6 cage下沉,前方存在骨刺状骨痂,最终融合。(A4)终板不透X线的区域部分缺失,提示桥接骨痂形成,完全融合(III型)。(B2)下位椎体前方的皮质与cage前侧面之间存在透亮带,提示假关节形成(I型)。(B4)横向透亮带。(B6)cage内的植骨块出现缺失,提示假关节形成(I型)。(C2箭头)cage下沉;(C3箭头)前方骨刺状骨痂形成;(C4-③ 箭头)“唇样”骨痂形成;(C5 -④ 箭头)新的桥接骨痂形成;(C6)钢板与cage之间有新的骨痂形成(骨性融合)。随访的每个时间点详细记录融合部位的相关影像学改变,并分析相关影像参数对融合的预测作用。
图2 各时间节点常见的融合进程。植骨条紧密压实(A和B),接下来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结局,1,在植骨块和宿主骨质之间开始形成骨桥(C),形成桥接骨痂,植骨块形成牢固的骨性融合(D),最终达成骨性融合并有大量的骨块形成(E)。2,cage下沉(F),接下来可能在前方形成骨刺状骨痂(G)继而完成融合;也可能出现透亮带,而没有前方骨刺状骨痂形成的征象(I),横行透亮带(J),cage内的植骨块缺失(K)。
最终结果显示,ACDF结合cage+钢板内固定的患者融合进程比标准ACDF(单纯自体髂骨植骨)要慢。术后6周时植骨条之间开始融合,3个月时,植骨块和椎体之间开始形成骨桥。3-6个月椎间隙前部有骨刺状骨痂形成,而6-12个月时出现“唇样”骨痂。1-2年之间形成骨性融合。1年随访时融合状态持续或新近呈现I型者比3-6个月出现这一现象的患者最终形成假关节的发生率更高。在29例下沉的患者中,16例曾出现前方骨刺状骨痂形成,其中9例(56.3%)最终获得融合,而另外13例没有出现前方骨刺状骨痂的患者中仅有2例(15.4%)最终融合。前方出现骨刺状骨痂者融合率明显高于没有出现这一征象的患者(P=0.016)。
图3 随访的各时间节点出现的各种影像学表现。*注意术后2年I型的病例中各种融合类型的分布,‡注意术后2年II型的病例中各种融合类型的分布。
图4 随访过程中各种融合类型的演变。I型通常在术后6个月时达到高峰,随着时间延长II型的病例数不断减少,而III型的病例数增加。
表1 不同时间点前方骨刺状骨痂、唇样骨痂以及cage下沉的病例数
通过这一研究,作者认为,ACDF结合cage+钢板内固定术后融合的进程比标准ACDF手术缓慢。Cage下沉超过2mm、X线透亮带、月晕征则提示术后一年时很有可能形成假关节,这些都是融合不佳的预测因子。而前方骨刺状骨痂和唇样骨痂则都是成功融合的预测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