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X线平片和二维CT(2D-CT)很难概括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特征,随着三维CT(3D-CT)重建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多位骨科学者提倡根据3D-CT图像分析的结果进行骨折的分型。为了考察是否3D-CT重建能改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分型特征,荷兰阿姆斯特丹骨创伤研究中心的Job N. Doornberg等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并于近日在injury杂志上公布了其研究报告。
该研究由6位独立的观察者对45例连续性胫骨平台关节内骨折病例进行骨折的分型,并通过以下6种情况描述骨折的特征:后内侧剪力骨折;冠状面骨折;外髁压缩;内髁压缩;胫骨脊受累;需要固定的胫骨结节分离。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骨折的分型及骨折特征的描述:X线平片结合2D-CT进行分析;附加3D-CT重建进行分析。图1. 胫骨平台骨折的特征观察:(上排图片由左至右)后外侧剪力骨折;冠状面骨折;外髁压缩;(下排图片由左至右)内髁压缩;胫骨脊受累以及需要固定的胫骨结节分离。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3D-CT重建可在如下骨折特征方面显著改善观察者自身的可重复性:冠状面骨折(平均k2D = 0.700, 四分位数间距(IQR): 0.551–0.820 vs. 平均k3D = 0.774, IQR: 0.692–0.847);外髁压缩(平均k2D = 0.631, IQR: 0.537–0.670 vs. k3D = 0.719, IQR: 0.679–0.895);胫骨脊受累(k2D = 0.621, IQR 0.545–0.678 vs. 平均k3D = 0.705, IQR: 0.652–0.794);需要固定的胫骨结节分离(平均k2D = 0.332, IQR: 0.080–0.574 vs. 平均 k3D = 0.441, IQR: 0.325–0.681)。只发现对内髁压缩的观察有统计学意义。
对于所有骨折特征的观察,3D-CT对平均观察者之间可信度的影响非常有限(k2D = 0.488 vs. k3D = 0.485, 对于所有骨折特征而言,二者中度一致),但不能显著改善冠状面骨折(轻度~中度一致; k2D = 0.398, 95% CI: 0.273–0.523 ~k3D = 0.418, 95% CI: 0.262–0.574)以及外髁压缩(k2D = 0.614, 95% CI: 0.467–0.760 ~k3D = 0.693, 95% CI: 0.538–0.849).的可信度。
表1.胫骨平台骨折特征观察2D-CT和3D-CT在观察者自身的可重复性
表2.胫骨平台骨折特征观察2D-CT和3D-CT在观察者之间的可信度
3D-CT重建未显著提高AO-OTA分型(k2D = 0.536, 95%可信区间(CI): 0.481–0.591 vs. k3D = 0.545, 95%CI: 0.478–0.612),Hohl和Moore分型(k2D = 0.668, 95% CI: 0.605–0.732 vs. k3D = 0.746, 95% CI: 0.605–0.732)以及Schatzker分型(k2D = 0.545, 95% CI: 0.494–0.596 vs. k3D = 0.596, 95% CI: 0.538–0.654)在观察者间的可靠性。各分型系统在观察者内部的可靠性在附加3D-CT后可得以显著提高。
表3.胫骨平台骨折分型2D-CT和3D-CT在观察者自身的可重复性
表4.胫骨平台骨折分型2D-CT和3D-CT在观察者之间的可信度
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后,作者得出如下结论,2D-CT检查后附加3D-CT的价值有限,不会显著提高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骨折特征描述的可信度。针对研究结果,作者还进一步指出,该研究结果具有两方面的临床意义,首先,附加3D-CT检查可显著改善骨折特征在观察者自身的可重复性,但不能改善观察者之间的可信度,由此,3D-CT可有助于手术医生自身对胫骨平台特定骨折特征判断的肯定,这对于安排手术入路及手术技术等术前计划非常重要。另外,对于常用骨折分型系统的观察,观察者之间可信度的改善优于观察者自身可重复性的改善。这一结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有利于比较骨科文献中不同机构及调查者之间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