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在中国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健康问题之一,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病率也大大增加。与此同时,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诊疗手段也在不断地丰富,国内外的权威学术组织都在不遗余力地对该领域的进展进行研究和规范。
大会现场全景
指南发布会现场
为更好地解读和应用最新学术成果,并使之与中国临床实际充分融合,由礼来等公司赞助,《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和医学参考报社邀请了国内顶尖的医学专家,通过充分的学术交流和探讨,共同制定了《中国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于 2015 年 9 月 18 日在第三十六届 SICOT 世界骨科大会(SICOT•2015)召开期间与广大医生见面。
邱贵兴院士在《指南》发布现场
本《指南》由邱贵兴院士牵头组织骨科各领域专家进行编写,整合国内专家的意见,对国外最新学术文献进行分析解读,系统全面地总结骨质疏松骨折的研究进展和临床经验,为一线临床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和操作指导。
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院的裴福兴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陶天遵教授、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孙天胜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杨惠林教授共同出席了本次《指南》发布,并对《指南》做出了高度评价。
李中实教授接受现场采访
此外,丁香园采访了观众席中之前也参与指南讨论的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李中实教授,李教授提到,近几年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一些促成骨的新药也逐渐加入到治疗方案中来。本次《指南》的目的在于规范临床医生的治疗,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邱院士现场接受丁香园采访
《指南》发布会后,邱贵兴院士接受了丁香园的专访。提到指南发布的初衷,邱院士也表示,旧版《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2008)》的推出是为了引起骨科医师对于抗骨质疏松的重视,因此侧重于简单明了的风格。
然而诸如骨质疏松患者术式的选择、用药的选择、围术期血液学检测等并没有翔实地写入其中,在近些年的临床实践中,此类问题越来越突出,骨科医师亟需相关的参考标准,旧版的已经不足以满足临床需求,故推出了新版的《指南》。与旧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在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用药等方面均做了较多的修改。
邱院士还提到,骨质分为骨皮质和骨松质,骨质疏松一般发生于骨松质,特点为骨小梁的结构稀疏,承重能力下降,易塌陷。骨质疏松改善以后,可以看到骨小梁的结构变得致密,抗压能力增强。如果患者存在骨质疏松情况,对于骨科手术的适应症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都很重要,并利用手术与药物结合的形式,一起对抗骨质疏松。
相比于 08 年的指南,新版指南中还增加了促成骨药的部分,邱院士告诉丁香园,以前的抗骨质疏松药作用机理主要是抗骨吸收,促骨形成药物很少。该类药较新,大家可以在尝试中累积使用经验,同时也期待未来有更好的治疗药物。
邱院士最后说,指南的推广应不拘泥于形式,推广应用后欢迎提出不同反馈意见以作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