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术后脱位是让人头痛的问题,反复性脱位更难处置。超过50%的脱位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有30%-60%发展为反复性脱位。术后脱位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如年龄、神经肌肉疾患、软组织条件、术前高活动量,假体因素如股骨头型号、髋臼组件、其他设计参数,术者因素如手术入路、假体安放安置、软组织平衡、术者经验等。
在英国后侧入路仍作为最常采用的手术入路。既往研究分析了瑞典关节登记中大于78000例THA,发现后侧入路因脱位而返修率更高。另一研究比较了三种股骨头直径(22 mm、28mm 、32 mm)和三种入路(前外侧、后外侧及经股骨大转子入路),发现累计10年脱位率(12.1%)最高的是小直径股骨头+后侧入路组合;而该次研究中后侧入路并没有修复关节囊,修复关节囊已报道在使用26 mm或28 mm股骨头中可将脱位率6.2%降至0.8%,但在小直径股骨头中有效性仍不明确。
虽然缺乏长期随访,目前有上升趋势在全髋置换中使用更大直径人工股骨头,部分原因是有更低的脱位率。在英格兰和威尔士,2003年仅有1%THA使用直径大于36mm股骨头,但在2010年增加至28%。有证据支持在术后18月内大直径股骨头可降低脱位率。
虽然最佳髋臼位置仍不明确,髋臼假体安放角度(外展、前倾)可影响术后脱位率。增加股骨头直径不是降低脱位率唯一方法,优化髋臼放置位置及修复后侧关节囊也可实现降低脱位率。
为了明确THA后侧入路中使用小直径(22mm)股骨头,采用髋臼横韧带定位放置髋臼及修复后侧关节囊是否可降低脱位率,英国V. Kumar等人行前瞻性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BJJ杂志上。
自2004-年2011年,共512例首次单侧骨水泥型THA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67岁,大部分为骨性关节(479例),所有手术有高年制术者完成,均采用后侧入路、直径22.225 mm股骨头(<65岁使用陶瓷材质,>65岁使用金属材质),骨水泥髋臼(Smith & Nephew),股骨假体为DePuy C型柄;外旋肌与后侧关节囊一同切开剥离,髋臼采用髋臼横韧带定位,股骨假体参考胫骨长轴约10o前倾,肢体长度术中采用pin and suture技术,大转子钻孔后用4股不可吸收线修复缝合外旋肌与后侧关节囊;术后常规康复。
所有患者完成术后6周、3月、6月、1年、5年随访。髋臼前倾、外展由术后3月、前后位X线片采用Wrightington Cup Orientation软件计算(如图1)。术前、术后随访评分系统包括Oxford hip、Short Form-12、modifie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and、Merle D’Aubigne scores等。
图1
平均随访2.8年,无患者失访、死亡,所有评分系统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平均髋臼外展45.02o(18.6 - 73.0)、前倾18.2o(1.0-36.7);4例患者出现脱位,脱位情况如表2,均为前脱位,均麻醉下复位支具保护6周,其间可扶拐负重,3例患者未出现再次脱位;1例患者因房颤服用华法林、出现巨大血肿,需要返修治疗反复脱位,使用了posterior lip augmentation device (PLAD),随访末次未出现脱位。
表2 4例脱位情况(前倾、外展、脱位时间、股骨假体型号、颈长)
目前较多研究认为髋臼横韧带定位能更理想的确定假体髋臼前倾与外展。目前的趋势是为了减少脱位率采用增加股骨头直径的方法,大头径可增加活动范围减少可能撞击、增加脱位距离,但大头径存在更大体积磨损;作者认为增加直径带来的好处,与磨损比较起来,还是不明智的。
既往文献报道THA术后脱位率范围<1%或>9%,本次研究中脱位率0.78%,比既往文献报道都低,作者认为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作者基于该次研究认为后侧入路+小直径头+髋臼横韧带定位+修复后侧关节囊技术可降低脱位率,当然更大样本及多中心研究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