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侧皮质粉碎是桡骨远端骨折再移位的主要危险因素

2014-08-18 21:12 来源:丁香园 作者:小小老虎
字体大小
- | +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既往研究认为是否解剖复位和功能恢复情况有密切练习,但是老年患者骨折即使复位情况不良,其临床功能却仍有可能会很好。背侧皮质粉碎预示骨折不稳会发生复位后再移位,但是,我们并不清楚关节面骨折以及掌侧皮质粉碎的程度是否也会影响骨折再移位。

因此,瑞典的M. Å. Wadsten医生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最终发现:骨折掌侧及背侧皮质粉碎都会明显导致骨桡骨远端骨折再移位,而掌侧皮质粉碎和骨折再移位的关系最密切,而是否存在关节内骨折则对骨折再移位的影响不大。其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7月的Bone Joint J 杂志上。

作者前瞻性研究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之间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417例患者428例骨折(11例为双侧),平均年龄56岁(15-74岁),排除老年痴呆、开放性骨折、既往同侧腕部骨折、骨骺未闭合性骨折、盖氏骨折、类风湿关节炎、酒精或药物滥用、神经损伤的患者。9例患者选择退出研究,3例患者因为健康恶化而被排除出组,1例患者在骨折后前3个月内死亡。

按照Buttazzoni分型方法对桡骨远端骨折进行分组(骨折分型方法详见表1),17例B 0型患者因为没有掌侧或背侧皮质粉碎而被排除出组,剩余387例患者398处骨折完成研究,其中男性89例(94处)女性298例(304处),B 1型81例,B 2型145例,B 3型117例,B4型55例。

表1 Buttazzoni分型

骨折类型

骨折情况

B1

关节外桡骨远端骨折,不伴有皮质(干骺端)粉碎

B2

关节外桡骨远端骨折,伴有背侧皮质粉碎

B3

完全的关节内桡骨远端骨折,伴有或无干骺端背侧皮质粉碎

B4

掌侧皮质粉碎的桡骨远端骨折,无论是否合并背侧皮质粉碎、关节内骨折等情况

B0

不能被归为上述4种情况的桡骨远端骨折,例如部分关节内骨折,如Barton骨折、Chauffeur骨折或腕部骨折并脱位

骨折掌侧成角小于20°、背侧成角小于10°、尺偏角大于10°、尺骨正变异小于2mm、关节内骨折移位小于2mm的情况均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属于轻度移位,而一旦骨折移位、成角超过上述情况则被认为属于移位性骨折。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CT检查。

根据患者年龄和性别,将小于50岁的女性和小于60岁的男性患者分为“非骨质疏松组”,其余患者归为“骨质疏松组”。轻度移位的骨折给予复位后肘下至掌指关节的前后石膏固定。复位成功后,在术后10天至14天给予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在骨折超过3个月以后,再次进行X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以及骨折的最终形态。 

1.jpg

图1 患者的治疗流程图

117例B3组患者中96例患者(82%)存在背侧皮质粉碎。55例B4型骨折患者中22例患者(40%)合并关节内骨折,41例患者(75%)背侧皮质粉碎,10例患者(18%)为单纯的掌侧皮质粉碎。不同Buttazzoni分型的患者之间的骨折再移位情况显著不同,B1型骨折较少出现移位,而B4型骨折最易出现移位(见图3)。

53例初始骨折为轻度移位的患者出现了再移位,占32%(53/165)。B1、B2组患者的再移位率要明显小于B4组(见图4)。而移位的骨折患者,87%(203例)出现了骨折再移位,B1、B2组与B4组患者的再移位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B1组患者不易出现再移位,而B4组患者最容易出现再移位(见图5)。 在10天至14天以后,和其他组患者相比,B1组骨折不易出现再移位,而B4组最易出现骨折移位。

所有原始骨折存在掌侧皮质粉碎的患者均出现了骨折再移位。术后10天至14天时发生再移位的205例患者中63例患者(31%)仍有良好的骨折对线。统计学回归分析显示:掌侧及背侧皮质粉碎会明显导致骨折再移位,而其中掌侧皮质粉碎和骨折再移位的关系最密切,而是否为关节内骨折则对骨折再移位的影响不大。

2.jpg

图3 不同骨折类型随着时间变化的骨折复位及再移位情况

 3.jpg

图4 不同类型轻度移位骨折随着时间变化的复位及再移位情况

4.jpg 

图5 不同类型移位型骨折随时间变化的骨折复位及移位情况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XXXX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