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不连术中细菌培养并不可靠

2014-08-03 21:02 来源:丁香园 作者:小小老虎
字体大小
- | +

骨折不愈合是长骨骨折的一个灾难性并发症,某些特定人群如吸烟、糖尿病、肥胖患者以及开放性骨折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治疗可以给骨折提供最佳的稳定,但是也会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

出现细菌感染时,在骨折局部由细菌分泌细胞外多糖聚合体,形成“生物膜”,对细菌具有能屏障和占位性保护作用。细菌培养是传统检测感染性骨不连的唯一方法,但是通过常规的细菌培养技术很难检测和确认生物膜感染,因此,在临床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某些细菌培养阴性的骨不连实际上是存在生物膜感染。如果存在生物膜感染则应对骨折端进行清创和相应抗生素治疗。

为了对抗可能出现的生物恐怖武器攻击,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发出一种用于可探测识别所有细菌的的新型多重聚合酶链-质谱方法。美国费城的Michael P. Palmer医生在34例骨不连患者中使用基于该技术的以DNA分子为基础的PCR-MS系统(IBIS生物传感器系统)进行检测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并与常规术中细菌培养进行比较,发现DNA分子诊断在鉴别细菌感染时比细菌培养更为敏感。其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7月的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杂志上。

34例长骨骨不连患者,男女各17例,平均年龄49岁,平均体重指数29.1kg/m2。其中胫骨19例(12例为开放性骨折),股骨12例(1例开放性骨折),肱骨3例。从受伤到进入此次研究的平均时间间隔为10个月。

34例骨不连患者中,8例患者术中常规细菌培养为阳性,阳性率为23.5%,其中7例为单一细菌的感染(87.5%),1例为多重细菌感染(23.5%)。4例患者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2例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1例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而使用DNA分子技术(IBIS生物传感器系统)进行检测时,细菌感染的阳性率则大大增加,34例患者中有30例存在至少1种细菌以上的感染(88%),其中21例患者存在多重细菌感染(62%)。

细菌培养阳性的患者此次检测仍为阳性存在细菌感染。最常见的细菌感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4例,41%),其次是痤疮丙酸杆菌(9例,26%),S.表皮葡萄球菌(6例,17%),齿垢密螺旋体菌(7例,21%),链球菌(2例,6.6%),肠球菌种(4例,12%),P。铜绿假单胞菌(1例,3.3%),不动杆菌属(1例,3.3%),和其他葡萄球菌物种6例 (17%)。

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对样本进行再次检测,证实了IBIS的检测结果。

通过此次研究,作者发现:有4例患者通过上述三种方法均未检出细菌感染,细菌培养存在阳性的8例患者使用IBIS技术检测同样证实存在感染,细菌培养阳性的患者的分子检测仍为阳性;而IBIS发现的另外22例感染患者的术中细菌培养为阴性。

因此作者认为:常规术中培养无法检测生物膜状态下的细菌,对于骨折不愈合患者使用基于DNA分子检测技术的检测方法可以更准确的发现细菌感染。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XXXX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