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束重建PCL较单束重建膝关节稳定性更好

2014-06-28 22:37 来源:丁香园 作者:紫川秀第二
字体大小
- | +

临床上,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较为多见,而后交叉韧带损伤因其解剖位置和韧带强度损伤较少,因此临床研究和文献报道更少。后交叉韧带在限制胫骨后移,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解剖学上后交叉韧带有两束,分别止于胫骨髁间窝后方和外侧半月板后内侧。

治疗后交叉韧带的选择目前主要有两种:单束或者双束重建。临床上对上述两种治疗方案的选择仍存在较多争议,来自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三院的Yongqian Li博士,和张英泽教授等人对单束或双束异体重建孤立性后交叉韧带进行了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相关结果发表在Arthroscopy上。

研究纳入了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间在河北三院因孤立性后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稳定性为II级-III级而行韧带重建术的患者,共计69例。按照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设计的原则,设计单束或双束重建的研究方案,并纳入患者。

术中移植材料使用深度冷冻的同种异体韧带,单束重建将韧带修剪成10mm直径,而双束重建将韧带修剪成6mm,7mm直径。通过关节镜技术进行韧带修复,修复过程中注意尽可能保护原有的后交叉韧带结构。

图1:胫骨和股骨通道建立的位置,参考PCL的解剖学止点

图2:固定异体韧带

术后两组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措施相同:在术后1周后即可开始膝关节屈曲锻炼;术后6周内患肢支具固定,无负重。此后逐渐开始患肢负重,至术后8周完全负重。而患肢支具保护直至术后3月。术后1年开始进行体育锻炼。

研究的计分指标包括:Lysholm评分,Tegner活动评分,IKDC评分(主观及客观),研究随访时间点为术后3月,6月,12月,24月。

研究单束和双束重建组分别纳入25例患者,其中单束组22例获得随访,双束组24例获得随访。两组患者在人口统计学和损伤至手术时间上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Lysholm评分,Tegner活动评分组间无显著差异,而膝关节不稳定后方移位,单束重建组(4.1mm)要大于双束重建组(2.2mm)。IKDC评分,双束重建组的稳定性要好于单束重建组。

尽管早前文献报道认为,单束或者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损伤临床功能基本类似。但依据上述结果,研究者却认为,后交叉韧带损伤后进行异体韧带重建,尽管单束或者双束重建均能取得相类似,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双束重建在维持膝关节稳定性方面的效果更好。

目前需要更进一步明确的是,双束重建后增强膝关节稳定性对膝关节的远期功能是否存在正面的影响。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童勇骏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