臼杯表面特性会影响初始稳定性

2014-06-17 23:04 来源:丁香园 作者:第五十七回
字体大小
- | +

日益增加的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病例使得翻修病例也随之增加,这也要求进一步确定更为可靠并持久的假体固定方法。

目前多数THA使用的是生物固定型臼杯,而臼杯表面特性是抵抗关节活动所产生的微动的重要因素,从而有利于骨/假体界面的生物整合。

与初次置换相比,翻修术中髋臼侧会存在更多无法预测的复杂因素,因此更加难以确保获得良好的臼杯初始稳定性。

通常认为,如果臼杯与宿主骨的接触面积小于50%就应采用骨水泥型臼杯进行翻修。但既往研究已经发现骨水泥型臼杯翻修术后中短期的假体松动率极高。

因此,自从骨小梁金属(TM)臼杯进入临床后,研究者发现由于宿主骨以臼杯表面的骨长入良好,因此臼杯与宿主骨的接触面积可能无需达到50%就可以获得良好的初始稳定性。

英国学者Goriainov V等进行了一项体外模拟研究,探讨了不同表面特性对生物型臼杯初始稳定性的影响。

该研究测试了三种臼杯:非骨水泥型Trilogy臼杯、TM臼杯、以及骨水泥型ZCA聚乙烯臼杯。非骨水泥型臼杯型号包括:48 mm、50 mm、52 mm、54mm;骨水泥型臼杯型号包括:50 mm、54 mm。

测试标本采用Sawbones髋臼模型。分别制作无缺损;包容性缺损;30%、50%、70%、100%节段性缺损模型。植骨材料采用新鲜冰冻的人股骨头骨质制备的颗粒骨。

将不同型号的臼杯分别安放于上述髋臼模型,满意后施加轴向和扭转应力于臼杯,测试导致臼杯失效的最大负荷值,重复测试5次后取平均值代表臼杯的初始稳定性。

结果显示:

1、随着臼杯型号增大,失效负荷也随之增加;骨水泥型臼杯的失效部位在骨水泥-宿主骨界面;三种臼杯的稳定性程度为Trilogy < TM < 骨水泥杯;

2、除50mm与54mm骨水泥型臼杯之间的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外,每种臼杯不同型号之间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Trilogy的稳定性明显低于骨水泥型臼杯;而TM臼杯与骨水泥型臼杯之间无明显差异;

3、包容性和节段性缺损模型中,三种臼杯的稳定性均随缺损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TM臼杯在70%到100%缺损时稳定性降低程度最大;

4、Trilogy臼杯和TM臼杯的表面粗糙度分别为22.67µm和49.04µm,两者差异显著。

表1 骨水泥型臼杯和骨水泥鞘的平均直径


图1 髋臼模型示意图,红色箭头代表图2A、B中所示包容性骨缺损俯视方向。



图2 髋臼骨缺损俯视示意图。(A)包容性骨缺损,(B)节段性骨缺损。黄色区域代表髋臼底,兰色区域代表骨缺损(研究中以颗粒骨植骨填充),骨缺损表面积与剩余髋臼底面积之比为30:70,50:50和70:30。


图3 (A)测试模型示意图,(B)测试机构实际照片。

表2 随着包容性缺损面积增加,三种臼杯的稳定性也随之降低


图4 无植骨的情况下,三种臼杯的稳定性随其型号加大而增加


图5 100%植骨的情况下,三种臼杯的稳定性趋势与无植骨情况相似

表3 随着节段性缺损面积增加,三种臼杯的稳定性也随之降低


图6 包容性缺损模型下,臼杯稳定性与宿主骨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


图7 节段性缺损模型下,臼杯稳定性与宿主骨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

Goriainov V等认为,上述研究结果证明无论是否存在骨缺损,TM臼杯都具有与骨水泥型臼杯相似的良好的初始稳定性。而且基于研究已经证实,植入体内后TM臼杯的骨-假体界面会产生优良的骨长入,在一定的时间后会因界面的骨整合获得比骨水泥型假体界面更好的稳定性。

但是该研究是体外模拟研究,且髋臼标本为人工材料制成,因此其结论尚需要进一步的体内研究予以验证。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arztwe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