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退变是失动态颈椎管狭窄的危险因素

2014-06-10 14:34 来源:丁香园 作者:phdyhm
字体大小
- | +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体退化及相邻软组织(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或钙化、椎管狭窄等)的退变造成颈椎处于椎管狭窄状态,并且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可造成伸屈运动出现不稳定,加上剧烈的运动或长期的不良姿势等动态因素的影响,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缺血,继而出现脊髓的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如四肢麻木无力、活动不灵、走路时有踩棉花感,严重可出现脊髓损伤、麻痹、瘫痪等临床症状。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颈椎管狭窄是导致脊髓型颈椎病的直接影响因素。颈椎管狭窄可由于外部创伤、发育不良、脊柱(椎体、颈椎间盘、韧带及关节囊等)退变等原因所致,而相邻颈椎因为代偿性活动增大而出现椎体失去正常活动功能状态。

近年来,颈椎的运动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已逐渐得到普遍认可,但对于失动态颈椎管狭窄和脊髓型颈椎病之间的相关性却很少有研究报道。为了进一步阐明失动态颈椎管狭窄的分布和相关危险因素,日本学者Hayashi等进行了一项基于动态核磁共振成像(MRI)的回顾性分析,该研究结果已在近期的Spine杂志上发表。

在该研究中,研究者纳入435例出现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中立位、过屈位与过伸位对2610个颈椎节段进行扫描并获得直立的动态MRI图像。对各颈椎节段是否存在脊髓受压、脊柱滑脱、椎间盘膨出、成角移位、平移移位、椎间盘退变程度、Modic征、节段性排列、发育性椎管狭窄等改变进行分析和评价。

根据是否存在脊髓受压,C2-C3 至 C7-T1颈椎节段被分为两组。排除在中立位上伴有脊髓受压的颈椎节段,只对在过屈位和过伸位上存在的脊髓受压的颈椎节段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

图1. 通过在每个矢状位MRI影像上标记77点进行位置数字化编码。

图2. 采用四级量表评分系统对椎管狭窄进行分级。A , 0级: 正常椎管的宽度,蛛网膜下腔前后侧没有缩小的迹象。B , 1级, 蛛网膜下腔前后侧部分闭塞;C , 2级, 蛛网膜下腔前后侧完全闭塞;D, 3级, 脊髓的前侧和/或后侧受到压迫或侵犯。

图3. 颈椎间盘变性的评分系统。A,I级: 髓核信号强度呈高信号,髓核结构均匀,白色。髓核和纤维环清晰可辨。椎间盘高度正常。B,II级: 髓核信号强度呈高信号,髓核结构不均匀,白色。髓核和纤维环清晰可辨。椎间盘高度正常。C,III级: 髓核信号强度中等,髓核结构不均匀,色灰或黑。髓核和纤维环区分不清。椎间盘高度正常或稍减少。D , IV级: 髓核信号强度呈低信号,髓核结构不均匀,色灰或黑。髓核和纤维环界限不清,不能区分。椎间盘高度正常或稍减少。E , V级: 髓核信号强度呈低信号,髓核结构不均匀,色灰或黑。髓核和纤维环界限不清,不能区分。椎间盘高度塌陷。

该研究结果发现,在所有脊柱节段中,有5.3% (139/2610)的脊椎节段在中立位上存在脊髓受压。将这些颈椎节段排除以后,在过伸位上的脊柱节段中出现失动态椎管狭窄的占8.3% (204/2471),在过屈位上占1.6% (40/2471) 。在过伸位上与过屈位上均出现失动态椎管狭窄的节段中C5-C6节段的发病率最高。

过伸位上失动态椎管狭窄的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大于2.4mm的椎间盘膨出、大于4.8°的成角移位,中度到重度的椎间盘变性、节段性后凸畸形均是失动态椎管狭窄的显著危险因素。过屈位上的失动态椎管狭窄的显著危险因素为1.9mm以上的椎间膨出,中度到重度的椎间盘变性、节段性后凸畸形。

图4. 椎管狭窄在每一个节段上的分布。

该研究结果表明,失动态椎管狭窄最常见于C5-C6节段,而伴有较大椎间盘膨出、较严重的椎间盘退变、较大的成角移位、节段性后凸畸形、以及发育性椎管狭窄的颈椎节段更容易出现失动态椎管狭窄。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庞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