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式肩关节置换在临床中日趋常见,适用于肩袖功能不良、部分肱骨近端骨折以及肩关节置换术后返修等情况。随着假体设计的改进和手术技巧的提高,反式肩关节置换的手术并发症逐渐减少,临床疗效显著提高。
虽然骨水泥型肱骨干假体是传统反式肩关节置换假体固定的金标准,但是随着假体设计和固定方法的改进,医生在临床中越来越多的开始使用非骨水泥型肱骨干假体。非骨水泥型肱骨干假体依靠骨质长入完成假体固定,具有减少手术时间的特点,在进行返修手术时也不需要去除骨水泥。
较短的肱骨干假体可以保留患者更多的自身骨质,但是使用较短假体时更容易出现假体位置不良、骨质长入欠佳的情况。目前尚无使用较短肱骨干假体反式肩关节置换的临床报道。因此美国明尼苏达州的S. A. Giuseffi医生回顾性研究使用较短非骨水泥型肱骨干假体反式肩关节置换治疗的患者,发现使用较短非骨水泥型肱骨假体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其研究报道发表在2014年5月BJJ杂志上。
2008年6月至2011年11月作者使用较短非骨水泥型肱骨干假体(83mm长)反式肩关节置换治疗44例患者,女性29例,男性15例,平均年龄76岁(范围59岁至92岁),均为初次肩关节置换。其中肩袖损伤33例,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置换6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炎症性关节炎3例。
42例(95.5%)患者肱骨干假体的位置良好,没有明显的内外翻畸形,2例患者存在肱骨干假体外翻畸形。平均随访27个月(范围20个月至40个月),97.7%的患者(43例/44例)肩部无疼痛或轻微疼痛。肩关节抬高角度平均从术前的54°提高到142°,肩关节的主动外旋角度从术前的14°提高到45°。按照改良Neer评分标准,27例(61.3%)患者功能恢复为优,15例(34.1%)为良,2例(4.5%)为差。
末次随访时,所有肱骨干假体部位没有影像学松动表现。18例患者(41%)出现肩胛盂下方异位骨化,但异位骨化并未影响患者肩关节活动度。3例患者(6.8%)出现肩胛盂下凹槽(图1),13例患者(29.5%)的肱骨近端出现塑形改造(图2)。
图1 术后X线显示较短的肱骨干非骨水泥型假体
图2 术后X线显示肱骨近端大结节部位出现塑形改造,肱三头肌起点处出现异位骨化。
通过本研究作者认为,使用在初次反式肩关节置换时使用较短的非骨水泥肱骨干假体可以取得良好的对线,达到稳定的固定,短期临床疗效好,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