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髓内钉髌上入路进针更具优势

2014-05-28 22:48 来源:丁香园 作者:bol19
字体大小
- | +

髓内钉是治疗胫骨骨折的常用手段之一。虽然其临床效果较其它固定方式优异,但也常常使患者在术后被并发症所困扰。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慢性膝关节前方疼痛,平均发病率为47.4%(10%-86%)。目前对于该并发症病因不甚了解,一般认为与膝关节内结构损伤、隐神经髌下支损伤、髌骨软化以及大腿力量减弱等因素有关。

为了减少术后膝前疼痛的发生以及使骨折复位更加准确,一些学者尝试在髌骨两侧甚至髌上方插入髓内钉。与传统髌下方插入髓内钉相比,其优点在于术中不需要活动膝关节,从而避免骨折复位后的再次移位。

作为最新改进术式中的一种,髌上入路切口在髌骨近端滑车沟,具有避免过多分离软组织的优点。反对者认为该点进针增加了髌股关节间压力进而加重膝前方疼痛及引发髌股关节炎。目前为止,尚无研究对髌上髓内钉与髌下髓内钉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针对此种情况布里斯托尔皇家医院的Mark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对髌上髓内钉和髌下髓内钉术后膝关节前方疼痛发生情况以及影像学效果进行对比。

该研究在一家医院进行,所有纳入研究病例均使用Meta髓内钉。髌上髓内钉手术按照Eastman在尸体上研究的步骤进行:患者取仰卧位,无需使用止血带,膝关节处于半伸直位,在髌骨上极大腿中线上做一长约2cm竖形切口(图1)。锐性分离股四头肌肌腱至髌上囊,将导航针和保护套筒由此切口经髌骨后方至胫骨近端(图2)。


1.在髌骨上极近端处做一长约2cm切口,用于髓内钉的插入。


2.套针套管在髌骨后方通过滑车沟到达胫骨

 

进针点位于前后位透视时胫骨外侧棘的内侧、侧位透视时紧邻关节面的前方。确定进针点后,无论导向针还是髓内钉都应通过保护套筒到达胫骨近端。按髌下髓内钉按常规方式插入髓内钉。术中及术后均进行透视以评估骨折复位程度和进针点的准确性。

对所有患者在术后12个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Kujala评分对其膝关节前方疼痛进行评定,通过SF-12健康评分及其它膝关节受限情况了解术后其生活质量。

结果发现髌上组共有36例病例,平均年龄为40岁,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3个月;髌下组共有3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9岁,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8个月。最后随访到59例患者,前者30例,后者29例。两者间Kujala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但髌下组患者评分较高(75 vs 68)。两者SF-12健康评分的躯体和心理部分均无差别。

两者术后并发症(深静脉血栓、感染等)发生率亦无统计学差异。在冠状位透视,髌上组较髌下组复位准确,有统计学意义。在失状位透视,髌下组复位准确变异性较髌下组大,但无统计学差异。在纵向复位,髌上组好于髌下组(0-6mm vs 1-16mm)(P=0.014)。

对两者进针点评估时,两者间差异明显,髌上组好于髌下组。在冠状位,髌上组距离胫骨外侧棘内侧缘的平均距离为2mm,而髌下组为5mm;在失状位,以胫骨前角作为参照,髌下组更加靠前(5mm vs 3mm),且较为偏向肢体远端(5mm vs 3mm)。

研究人员在讨论中指出: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前方疼痛虽无统计学差异,但髌下组患者疼痛程度较为严重与髌下组相比,髌上组进针点更加准确、骨折复位更好。髌上组手术时间及透视暴露不高于髌下组。

该技术最先应用于胫骨近段骨折,本文作者证明此种技术同样适用于胫骨中段甚至远段骨折。当然该技术也可引发一些并发症:关节内破坏导致的膝关节纤维化、对髌骨关节软骨刺激甚至造成永久损伤、导致关节内游离体等。

两组患者疼痛无差异证明了以下两点:髌上髓内钉技术不会增加膝关节不良症状;髓内钉固定后的膝前方疼痛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不单单是髌韧带或支持带损伤所引发的。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李保亮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