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较轻、活动度较高的患者选择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SRA)还是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仍存在较大争议。SRA在理论较THA具有某些优势,如:功能恢复水平较高、活动后较少发生大腿疼痛、由于肢体长度差异和跛行引发的并发症减少等。但是,这些优势未得以证实。且将所有患者考虑在内后,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的翻修率高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翻修率。
针对此种情况,华盛顿大学的Barrack教授等学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以探究进行SRA的患者术后跛行、大腿疼痛以及肢体长度的差异的发生率是否低于进行THA 的患者。
研究人员回顾了多中心自2005至2007年进行THA及SRA的患者。男性的纳入年龄为18-55岁,女性为18-60岁。剔除术后感染、骨折、脱位以及翻修的患者,最后随访到的病例为806例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为50岁,术后随访最短时间为1年(平均2.3年,1.1-3.9年)。
进行SRA的指证:骨量足够支持假体;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小于25%;体重指数小于35kg/㎡;两侧下肢长度差异小于1cm;囊肿小于1cm;无金属过敏或肾功能不全。
应用膝部伤害及骨关节炎成效评分表、Harris髋关节评分、UCLA活动评分以及患者特异指数,对患者进行评定。
根据承重面和假体头的尺寸,将患者分为三组:标准头(≦32cm)THA(n=359)、大头(>32cm)THA(n=323)和SRA(124)。SRA组患者的男性比例(80.6%)高于THA标准头组(54.3%)以及THA大头组(73.1%)。THA标准头组患者年龄(49岁)比THA大头组(50岁)以及SRA组(CI:48.5-51岁)低。
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活动程度进行匹配后,进行SRA的患者相对于其它两组患者发生跛行的几率更低。大头THA与标准头THA患者的跛行概率相当。患者跛行的概率与假体柄的类型、手术入路无关。
SRA患者发生大腿疼痛的几率比其它两组更低,而THA两组间无差比。使用近端涂层锥形钛假体发生大腿疼痛的几率较低。
SRA组患者发生下肢不等长的几率更低。大头THA组患者发生下肢不等长的几率最高。
SRA组患者的活动度更高,连续行走1小时的几率更高。而标准头THA患者较大头THA患者又有改善。
研究人员最后总结到:通过对五个中心,超过800名进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随访发现SRA优于THA。在大于一年的短期随访,SRA的患者发生跛行和大腿疼痛的几率较低,恢复高活动能力以及跑步的能力几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