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是一种常见的形态学变异,欧洲的发生率较低,只有0.4%-5%,而在亚洲则高达9.1%-10.5%。通常情况下,外侧盘状半月板引发的症状多见于相对年轻的患者,但确有部分患者直到中年才表现出相应不适,且其主诉和撕裂的非盘状半月板相似。此时的盘状半月板是否和中年患者下肢力线之间存在相互关联还不清楚。
之前有报道认为下肢力线和单纯盘状半月板或半月形半月板撕裂无明显相关,但该报道中的病例平均年龄只有22.3岁,这类患者的年龄往往还不会出现下肢力线不良或退行性改变,想要观察到相应的病变可能需要再观察数十年。还有学者发现,盘状半月板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内翻畸形,并且内侧间室的软骨下骨更容易出现硬化,但他们并未对盘状半月板和骨关节炎的关系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为了明确中年患者未经治疗的外侧盘状半月板撕裂是否会导致下肢力线的改变,来自韩国高丽大学医学中心的Seung-Ju Kim等进行了一项病例回顾性研究,结果发表于2013年JBJS第95卷22期上。
1992-2007年经关节镜和磁共振手术诊断为外侧盘状半月板的共有324人364膝。A组的纳入标准为:40岁以上;已行膝关节镜检查;明确诊断为外侧盘状半月板;40岁后膝关节症状逐渐进展。排除的病例包括:年龄小于40岁(191人)、严重创伤或既往手术史(12人)、影像资料不全(20人)、盘状半月板完整(11)、失访(6人),最终纳入研究84人86膝,其中2人行双侧关节镜手术(图1)。男性44人、女性40人,随访时间至少4.5年(4.5-19.3年),手术时的平均年龄52岁(40.1-60.3岁)。B组为半月形半月板撕裂患者共74人78膝。术前组间的人口学资料无明显差异。
图1 CONSORT流程图,DLM=外侧盘状半月板
症状出现至放射学检查间隔的时间平均4周(0-12周),分别于术前和随访末拍摄站立前后位片,并测量下肢力线的偏移和股骨胫骨角,结果精确值0.1mm或0.1°,采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对关节炎的放射学表现进行评价。镜下表现根据Outerbridge分级分为0级(关节软骨完整)、1级(软骨表面完整但出现软化或起泡)2级(形成浅表溃疡、纤维化或裂隙,深度不超过关节软骨厚度的50%)、3级(深部溃疡、纤维化或裂隙,深度至少为关节软骨厚度的50%)和4级(软骨全层磨损并可见软骨下骨)。膝关节评分采用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
术前站立位片可见A组内翻畸形较B组更为多见(图2),两组的力线偏移(p = 0.002)和胫骨股骨角(p < 0.001)差异显著(表1)。
图2 女性 40岁,右膝外侧盘状半月板,术前站立前后位片提示右膝内翻畸形
表1 术前放射学测量结果
术前两组的膝关节炎放射学表现差异明显,A组的骨关节炎的改变较B组更为显著。按照Kellgren-Lawrence分级,A组的内侧和外侧间室的关节炎改变均更加严重(p = 0.013和0.015)(表1)。A组的47%和B组的18%在关节镜下表现为Outerbridge 3级或4级(图3-A和图3-B),A组外侧间室的软骨损伤较B组更为严重(p = 0.012)。按照Watanabe分级,外侧盘状半月板完全型44/86例,不完全型42/86例。完全型和不完全型的放射学表现和关节镜下表现无明显差异。
图3A 女性,57岁,术中镜下提示完全型盘状半月板;图3B 股骨内髁可见软骨损伤和关节炎性改变。
图4 两组的胫骨股骨角(TFA)和力线偏移(MAD)散点图
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术后1年时(p = 0.001和p = 0.001)和末次随访时((p < 0.001和p < 0.001)均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两组中半月板部分切除病例的临床结果无明显差异。A组胫骨股骨角术前时为内翻3.8° ± 3.1°,末次随访时为内翻3.6° ± 3.2°;B组胫骨股骨角术前时为内翻2.1° ± 2.1°,末次随访时为内翻3.2° ± 3.1°(p = 0.121)。
研究者认为:本研究说明了中年患者在外侧盘状半月板撕裂的情况下,出现膝内翻畸形和内外侧间室关节炎的比例更高。虽然没有症状的盘状半月板可能并不需要治疗,但位于外侧的盘状半月板是否会使膝关节力线外翻减少仍需要长期随访。外侧盘状半月板的存在仍可能会增加膝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炎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