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断指再植术后长期功能效果良好

2013-05-29 19:12 来源:丁香园 作者:紫川秀第二
字体大小
- | +

拇指断指再植术是显微外科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术方式,目前认为所有创伤性拇指断指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均推荐进行拇指再植而无论创伤的严重程度和截肢水平。随着显微外科水平的进展,拇指断指再植的最终目标由最初的保存拇指外型发展为获得再植后满意的功能,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关于拇指再植术后长期随访的功能预后报道,来自意大利的学者就拇指断指再植术后患指的功能预后进行了较长时间的随访,相关结论发表于近日出版的injury杂志上。

研究包括1997-2006年间在研究者所在医院进行拇指再植的患者,共48例,其中28例符合纳入标准,但只有20例(71%)患者完成了最终随访,其中6例患者失访,2例患者最终再植失败。平均接受手术年龄35岁。如表1所示。有8例患者除大拇指断指外还合并有其他损伤,断指的水平依据Biemer标准进行划分(表2),患者断指原因包括:切割伤,10例;撕脱伤,4例;混合伤,6例。

表1:研究纳入的人口统计学数据

表2:Biemer损伤水平划分

术后平均随访3.25年(1.9-10.25年),患肢功能的评价指标包括:关节运动度(ROM),含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及腕掌关节;患肢握力,Dexter握力器测量;捏力,包括2指及3指捏力;指端感觉功能,包括两点间的动、静分辨功能,按Mackinnon及Dellon感觉恢复评级方法进行区分(表3);皮肤的温感觉,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区分;上肢的整体运动度等,DASH评分。

表3:感觉功能恢复等级评分

研究结果提示:

患肢的关节运动度如表4所示。研究数据统计发现,肢体损伤的截指水平和总体运动度无显著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0.29);

表4:不同水平的关节运动度

患肢的手部握力和健侧相比的统计数据如表5所示。

表5:不同握力位置健侧及患侧的力量比较

静态两点间分辨率仅在20%(4/20)的患者中存在,动态两点间分辨率仅在30%(6/20)的患者中存在,如表6所示。

表6:精细触觉恢复情况

70%(14/20)的患者对冷热有所感觉;DASH评分平均为11.06±14.65,约80%的患者可以返回原先的工作岗位继续工作。

研究者在讨论中总结到:和以往的文献报道不同,本文报道精细触觉,如两点间分辨率等恢复水平较低,研究者分析可能是患肢损伤中的撕脱伤或压伤等比例较高,同时这些就诊患者大部分为重体力劳动者,损伤的情况较为严重,术后患者可能未完全遵照医嘱进行感觉功能的康复锻炼,手术时间较长,后期的神经功能重建时手术医生过渡疲劳等原因;而本研究中患者指端活动度,握力,冷热感觉,捏力,上肢整体运动度和既往的文献报道相一致,即患者术后较长时间内能获得相对较满意的肢体活动度,握力,捏力等功能。

有鉴于此,研究者建议对拇指断指重建患者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影响断指重建后精细触觉恢复的影响因素以利功能预后。

Functional and subjective results of 20 thumb replantations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童勇骏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