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THA)是治疗晚期髋关节炎的有效手段。97% 双侧髋关节炎病人在单侧 THA 后需行对侧置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同期双侧 THA 来提高康复效果。除了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外,同期双侧 THA 还能减少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但由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目前相应的手术量并不多。
来自梅奥诊所的 Houdek 等通过对同期和分期双侧 THA 的病例匹配研究,对比了两组病例的死亡率和假体生存率、围手术期并发症、输血风险、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出院去向。
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研究 2000 年至 2013 年的 14732 例 THA 病例,共 1882 例(941 例病人)接受了双侧 THA,除去失访病人共 188 例(94 例病人)同期双侧 THA 病例。
所有手术均由高手术量的成人重建亚专业医生以其习惯的方法完成。同期置换组病例更倾向于经后方入路进行。经前外侧或后方入路手术者,于一侧 THA 完成后更换体位以进行对侧 THA;经直接前入路手术者,则无需改变体位。
本研究中所有病人使用的都是非骨水泥髋臼假体,大多数病人的股骨侧均为非骨水泥型假体。两组病人中使用骨水泥股骨假体的比例无显著差异。
同期 THA 组平均年龄 52.2 岁(20 至 69 岁),BMI 27.1 kg/m2(17.5 至 39.1 kg/m2),男性 54 例,女性 40 例。按 1:1 的比例根据性别、年龄及手术时间与分期双侧 THA 病人进行匹配。分期组病例两侧 THA 手术的时间间隔小于 1 年,平均为 3 个月。
以假体翻修或患者死亡作为随访终点,所有患者均随访至少 2 年。两组患者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均为 4 年(2 至 15 年)。翻修手术指的是 THA 术后任何假体组件的移除或更换;再手术则为 THA 术后任何保留假体的手术操作。
两组间的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分别以非配对 t 检验和 Fish 精确检验进行比较;以 Kaplan-Meier 法计算死亡率、翻修率及再手术率;组间比较采用 log-rank 检验。以每一个髋关节个体为基本单位来分析翻修率、再手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当一个髋关节被剔除后,在其后的分析中并不需要同时剔除对侧髋关节。进行病例匹配时所有病例的术后结果均未知。
结果
两组病例中骨性关节炎的比例都最高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分期 THA 组的住院时间比同期 THA 组更长,两组均各有 1 例患者术后需要在 ICU 观察治疗 1 晚。同期和分期双侧 THA 组分别有 8 例和 7 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并发症。同期 THA 组的自体输血比例多于分期 THA 组,但两组间异体输血比例和输血量无显著差异。同期 THA 组的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显著少于分期 THA 组。同期 THA 组的总住院费用较分期 THA 组显著降低 27%。两组患者术后转入康复机构的比例无显著差异。
同期和分期 THA 组未翻修的假体生存率无显著差异。同期 THA 组有 7 例接受了翻修,其原因分别为感染(3 例)、假体松动(3 例)和假体周围骨折(1 例);分期 THA 组有 13 例接受了翻修,原因分别为假体松动(7 例)、感染(3 例)和关节脱位(3 例)。两组间未再手术的假体生存率同样无显著差异。除翻修外,两组病例最常见的再手术原因均为清创和冲洗。男性性别与分期 THA 组再手术风险较高有关。
两组病例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假体周围骨折、血肿形成、DVT 或 PE、关节脱位、伤口并发症、异位骨化形成等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术前 ASA 分级对术后并发症无影响。同期 THA 组中肥胖与术后并发症风险降低有关,而分期 THA 组骨性关节炎诊断与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有关。
两组患者的术后总死亡率和 30 天、90 天内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
图 1 同期和分期双侧 THA 之间的比较。两组病例的假体生存率(A)、再手术率(B)、术后并发症(C)和死亡率(D)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Houdek 等认为,双侧髋关节炎患者可以在同一次麻醉下安全地接受同期双侧 THA。相互匹配的同期和分期双侧 THA 组患者的术后翻修率、再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但同期双侧 THA 具有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的优点。我们建议对年龄小于 70 岁、身体相对健康的双侧髋关节病变且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明显具有 THA 指征者,和/或双侧髋关节屈曲挛缩病变患者可考虑在一次麻醉下进行双侧 T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