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常见于骨发育未成熟青少年,也可见于骨发育成熟高能量损伤患者,且常合并半月板撕裂、韧带损伤等。常用分型为改良的 Meyers-Mckeever 分型。其中Ⅲ型、Ⅳ型、不可复位的Ⅱ型及发生移位了的Ⅰ型骨折,建议手术治疗,选择镜下手术已基本达成共识。
镜下固定方式有:克氏针、金属螺钉、钢丝、缝合线、带线锚钉。Hapa 等人在绵羊模型上对比高强线与带线锚钉生物力学上无差异。关于各种固定方式间生物力学研究文献报道较多,但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较少,为此解放军总医院的 Weixiong Liao 等临床对比研究了非可吸收缝线与可吸收带线锚钉,文章发表在近期的 Arthroscopy 上。
纳入 2010 年 02 月~2012 年 09 月间单独胫骨髁间嵴骨折患者,排除合并胫骨平台骨折及其他损伤(骨软骨病变、半月板撕裂、前交叉韧带或多韧带损伤),共 42 例。伤后至手术时间 7.1 天(3~12 天),随访 33.7 个月(24~45 个月)。其中缝线组 23 例,使用 5 号不可吸收缝合线,锚钉组 19 例,使用 2.3 mm 可吸收带线锚钉。所有手术均有同一手术组(4 名经验丰富的关节镜外科医师)完成。
手术方法
缝线组:采用前内侧和前侧入路,清理关节内后尝试复位,保留膝横韧带,用探针测定 ACL 张力及复位的最佳位置。使用前叉定位器(45°)建立 2 个 2.5 mm 胫骨隧道,外口平胫骨结节,间隔约 15 mm;内口在骨折印记的前内侧和前侧边缘。术中穿线打结固定如图 1,示意图如图 2。
图 1 缝线组术中情况
图 2 缝线组示意图。A 定位建立通道;B 带线;C 将一根线两股方式绕入前叉后方,在两头从内侧口出;D 打个领带结推入;E 再将一根线同样的方式在外侧口打结推入 F 骨折块复位后两通道内将两根线打结收紧
带线锚钉组:Ⅲ型、Ⅳ型骨折,用钻子在骨折印记后内侧边缘钻一个定位孔,置入带有 2 号可吸收纤维线 2.3 mm 生物可吸收锚钉;在骨折印记前内侧边缘再置入另一枚;Ⅱ型骨折,在骨折印记中间边缘置入一个锚钉就足够了;术中穿线,按压复位固定如图 3,示意图如图 4。
图 3 锚钉组术中所示
图 4 锚钉组示意图。A 骨折印记后内侧边缘拧入锚钉;B、C 将带线穿入前叉中骨折块上,引出外侧口;D 在骨折印记前内侧拧入另一枚锚钉;E 同样的方式将带线引出外侧口;F 在外侧口将线穿入 4.5 mm 锚钉扣,复位骨折,打结建立线桥
图 5 横断面。A 缝线组;B、C 锚钉组示意图,其中 C 是 II 型骨折 一枚锚钉
术后康复
伸直位支具固定 3 周,3 周内不负重;3 周后带支具运动(0°~90°),可拄拐部分负重;6 周后允许全范围活动并完全负重,支具佩戴 3 个月,3 个月影像学证实骨折愈合解除支具;建议患者术后 6 月后行体育活动。
图 6 A 缝线组术前;B 缝线组术后;C 锚钉组术前;D 锚钉组术后
结果
缝线组中 1 例患者在术后 17 个月时出现了半月板病变,排除该例患者,最终 41 例患者完成研究。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血栓、僵硬及植入失败等并发症。两组病例影像学显示术后即时复位良好,术后 3 个月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两组间膝活动度(均良好)、前抽屉试验、Lachman 试验、Lysholm 评分和 IKDC2000 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其中缝线组中 2 例和锚钉组 1 例出现Ⅱ级松弛,但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关节镜下胫骨髁间嵴骨折固定,采用非可吸收缝线或可吸收带线锚钉固定,均疗效良好,锚钉方式可避免对骨骺的干扰,似乎更适合骨骺未闭的儿童患者,对于一般患者术者可根据经验自由选择固定方式。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骨科时间(微信号 dxy_orthop_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