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术后 2 周功能锻炼有利恢复

2016-08-19 20:40 来源:丁香园 作者:何勇槟
字体大小
- | +

踝关节骨折相对高发,其中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包括骨折脱位、伴距骨移位的单踝骨折和双踝、三踝骨折。尽管急性踝关节骨折有其明确的手术适应证,但术后负重及踝关节活动锻炼开始时间仍存在争议。标准的康复疗程一般是术后 6 周内制动且不可负重。

但近年来利用功能支具,允许早期负重及关节活动锻炼,其被认为可加快康复进程,并且可避免关节制动带来的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与此同时,需要考虑这一加快康复方案的潜在风险,如骨折移位、固定失效和伤口并发症等。

先前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术后负重和(或)制动与不负重和(或)制动患者的预后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矛盾且存在不足。因此加拿大的 Dehghan 博士等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比较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固定术后早期负重、关节活动锻炼与非负重、制动两种康复方案的疗效。相关结果发表在 2016 年 7 月的 J Orthop Trauma 杂志上。

作者纳入自 2010 年至 2014 年间两所一级创伤中心收治的 110 名因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者。

  • 纳入标准:伴距骨移位的单侧外踝骨折;垂直切变内踝骨折;双踝骨折;无需后侧固定的三踝骨折(<25% 的关节面)。

  • 排除标准:受伤后至手术治疗时间>14 天;III 级开放性骨折;胫骨下关节面骨折;下胫腓联合损伤;需后侧固定的三踝骨折(>25% 的关节面)。

所有患者接受同样的方案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钢板、螺钉)手术,术后患肢均通过膝下后石膏托固定 2 周且不负重。2 周后去除石膏托和拆线,将患者随机分成 2 组:早期负重组,术后 2 周开始负重和关节活动锻炼(Early WB,共 56 名);晚期负重组,术后 6 周(更换为高分子石膏继续膝下固定 4 周)不负重且制动(Late WB,共 54 名)。

  • 主要结局指标:功能恢复时间(RTW);

  • 次要结局指标:踝关节活动度、健康调查简表(SF-36)、Olerud/Molander 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显示: 

  • 两组患者间的 RTW 并无统计学差异。

  • 术后 6 周,早期负重组患者较晚期负重组的踝关节活动度、Olerud/Molander 踝关节功能评分、SF-36 评分、心理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均有统计学差异。

  • 两组患者间的创口并发症发生率、感染率并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失效、复位丢失等情况。

  • 晚期负重组因内固定激惹而需取出内固定的发生率更高(19% 比 2%,有统计学差异)。这可能跟患肢固定所导致的内踝植入物周围增加的组织、韧带瘢痕相关。

  •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工作的时间类似,但是早期负重组患者总体功能优于晚期负重组,这也跟先前的研究结论一致(早期负重锻炼有助于改善功能)。

  • 而在术后第 3 个月,晚期负重组患者 SF-36 评分变化幅度较明显,早期负重组患者变化相对较小,这可能跟原本的基数相关;在术后第 6 个月、12 个月,两组患者的评分相对平稳上升(早期负重组仍大于晚期负重组,但无统计学差异)。

上述研究表明: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早期负重及关节活动锻炼,能更好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而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对于那些因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而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术后早期(2 周)进行行负重及关节活动锻炼是有利的,医生应该建议并指导这些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刘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