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置换术后假体早期移位:远期易出现无菌性松动

2016-08-18 20:55 来源:丁香园 作者:何勇槟
字体大小
- | +

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假体无菌性松动。临床上仍难以预测假体的长期性能,只能在长期随访中发现无菌性松动的征象。临床发现性能较差假体的广泛使用亦早发无菌性松动,但目前预测远期无菌性松动的方法仍比较匮乏。

伦琴立体摄影测量分析(RSA)是测量移位的金标准,尤其是其精准的 3D 测量,但这一方法花费很高,临床实用性较差。EBRA-FCA 是测量假体茎远端移位的另一常用可靠方法,无需钽标记即可精确测量股骨柄沉陷,通过拍片即可完成回顾性分析。

用不同测量骨水泥柄和髋臼杯的方法均发现术后 1~2 年内明显早期移位对早期无菌性松动和中期假体生存率有预测价值。目前仅有少数研究把影像学早期移位的表现作为非骨水泥股骨组件无菌性松动的预测因子。

因此德国的 Streit 博士等对 158 例非骨水泥固定的全髋置换术患者进行研究,利用 EBRA-FCA 方法,平均随访 21 年(18~24 年),旨在探索术后 1~4 年内早期轴向移位和非骨水泥股骨组件的长期生存的相关关系。相关结果发表在 2016 年 4 月的 Clin Orthop Relat Res 杂志上。

作者纳入 1985 年 1 月至 1989 年 12 月间 158 名非骨水泥固定的全髋置换术患者,术后第 1 周和术后 3 月、6 月、12 月及以后每年 1 次的随访中均采用 EBRA-FCA 测量方法。

利用 Cox 回归模型,将股骨组件无菌性松动作为终点事件进行多元分析。依据 Engh 定义的松动标准,并由两位观察者单独评估。影像学提示假体关节感染者排除在外。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V)曲线分析评估术后 1、2、3 和 4 年影像学表现的轴向移位作为无菌性松动预测因子的价值。把患者移位 ≥ 2.7 mm 和移位<2.7 mm 进行分组比较。

结果显示:

  • 术后 24 月股骨组件有无菌性松动的患者与固定良好的患者相比较,其假体远端平均移位更大。术后 24 月的假体远端移位是预测出现无菌性松动的有力危险因素。

  • 术后 2 年假体远端移位的影像学表现作为预测无菌性松动有相关性。

  • 在术后 10 年内早期位移测量预测无菌性松动的敏感性高,但其后显著下降。早期位移大者(≥ 2.7 mm)较小位移者而言,其假体 18 年生存率较低。

研究表明:

THA 术后 2 年内、基于 EBRA-FCA 法的早期位移对非骨水泥固定患者预测其术后第 1 个 10 年、第 2 个 10 年前部分罹患假体无菌性松动具有提示意义,但未发现其与术后第 2 个 10 年后部分、第 3 个 10 年患无菌性松动的关系。术后第 2 年假体远端每移位 1 mm,则远期出现无菌性松动的机会增加 2 倍。

因此在运用新非骨水泥假体特别是短柄假体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假体远端早期出现移位远期可能会出现无菌性松动,提前采取相关措施。

EBRA-FCA 法预测无菌性松动效果相对较好,但其敏感性也只在术后 10 年左右。而为了防止出现无菌性松动,术中假体应与骨质贴合牢靠、术后假体应该稳定性好。但是由于时间的推移,可能因为骨质丢失、骨重新塑形以及骨溶解导致假体稳定性变差。本次移位所用距离(2.7 mm)仅针对本次研究的假体,不同类型的假体其移位的距离不完全一样;若把针对骨水泥假体的移位值(较 2.7 mm 小)用在本次研究,则是不恰当的。同时早期移位越大的假体,其远期生存率也相对更低。

综上所述,EBRA-FCA 法可作为研究工具来评估新型的非骨水泥假体柄,或者临床应用于那些股骨假体组件部位出现疼痛的患者来评估假体的移位情况。而更精确假体特异性移位数据仍需要进行大样本研究进行分析。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刘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