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腰围:这 6 点你不可不知

2016-02-23 09: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童勇骏
字体大小
- | +

腰围在脊柱外科的临床实践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对大部分脊柱疾病来说,采取保守治疗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腰围支撑。但在临床中经常碰到有患者主诉腰痛带腰围没用,问他带的什么腰围,拆下来的东西仔细看看,除了外形能叫腰围,内子里的压根和腰围搭不上边。很多医生对腰围的认识也有限,今天我们来讲讲腰围的事。

腰痛的原因是什么?

腰痛的原因非常复杂,复杂到可以写一本书,显然这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我个人将疼痛产生的机制概括为三类:第一类疼痛来源于骨性结构,如脊柱不稳定、脊柱骨折等;第二类疼痛来源于软组组,如脊旁肌肉的损伤;第三类疼痛来源于神经,比如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造成的疼痛。很多情况下三个类别的疼痛并没有区分的那么详细,在一定程度上三者还会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腰围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上面总结了腰痛的原因,现阶段所有针对腰痛的保守或者手术处理方案其实都是围绕这三方面展开。腰围作为一个外在的类似创伤骨科中外固定支架形式的存在,主要功能在于:

1.  保护腰部肌肉,使腰部肌肉得到放松,人体日常站立时,腰背部的脊柱旁肌肉存在一定张力,以维持人体的直立姿势,腰部疼痛会使得脊柱固定在一个免痛的位置,最终导致腰部肌肉出现痉挛,而痉挛反过来会加剧腰痛,形成恶性循环,佩戴腰围后可以部分替代腰背部肌肉维持人体姿势的作用,改善腰背部肌肉的受力状况,使肌肉得到放松,减缓腰痛;

2. 限制脊柱的活动,脊柱的不稳定活动是腰痛的一大原因,佩戴腰围从很大程度上能限制腰部的活动,活动减少后脊柱损伤局部修复能缓解疼痛。

腰围到底有没有效果?

腰围到底有没有效果,门诊的很多患者会对这个问题有疑问。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对有急性腰痛的患者,佩戴腰围治疗腰痛的效果还是相对肯定的,Calmels [1]、Pope [2] 等人对此均有报道;对既往有腰痛病史,使用腰围进行腰痛预防的效果也得到了肯定,Roelofs [3]、Jellema[4] 等人的文献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对慢性腰痛的患者,支具治疗的效果尚不清楚,目前文献并不支持对这类人群应用腰围进行治疗。

为什么急性和慢性腰痛支具治疗效果不一的原因尚不清楚,个人分析,急性腰痛和身体结构的急性损伤有关,腰围佩戴给急性损伤提供了一个相对良好的愈合环境,结构愈合后腰痛自然缓解;而慢性腰痛,损伤结构经历边损伤-边修复的过程,这一过程已经慢性化,短期的腰围佩戴并不从根本上解决损伤-修复的动态演变过程。

腰围该用什么样的?

理论基础(腰围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实践(腰围有没有效果)都证明了腰围在治疗腰痛方面有疗效,那为什么还有很多患者会出现「腰围没有用」的错觉。除去任何治疗措施都不能保证百分百有效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腰围选择不正确。很多患者的腰围质量惨不忍睹。

腰围的设计很多,外形各异,要一下子讲清楚比较困难,但依据腰围的伸缩性能 [5],大体上分为两种,包括可伸缩性腰围(flexible)和坚硬腰围(rigid),日常我们在用的都是坚硬腰围,个人总结坚硬腰围应该符合以下要求:

1. 腰背部应该有足够的强度,能完成腰部的支撑功能,好的腰围在腰部都加用了强度足够的金属材质;

2. 腰背部的支撑应该有足够的长度和宽度,长度应该上到肋骨下缘,下到髂棘下方,宽度应该以包绕整个腰背部为宜;

3. 好的腰围腰背部支撑应该有符合腰生理弧度的外形;

4. 腰围松紧的结合部位应该有足够的强度,在弯腰的时候腰围的直径不能变化太大,所以太大或太小的腰围都不合适。

符合上述要求的腰围能实现三点支撑(3 points restraint principle,肋骨、骨盆、腹部前方三点支撑)的要求 [5],满足腰围限制腰部活动和放松腰部肌肉的效果。

腰围怎么带?

选择合适的腰围后,还需注意正确佩戴。我一般要求患者起床活动的时候佩戴腰围,而平卧睡在床上时无需佩戴腰围。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腰痛的患者为了图省事,从床上爬起来再带腰围,这样做其实不是最恰当的方法。正确的方法是:在床上戴好腰围,然后侧卧位由一侧上肢支撑坐起。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腰围佩戴后需要确保能完成三点支撑,太短的腰围佩戴后并没有效果。

腰围带多久合适?

对佩戴腰围的时间现在临床上还没有统一意见,主要依据具体病情,不同的疾病对腰围佩戴的要求不一样,一般推荐佩戴 3 个月左右,最长时间不超过 6 个月。腰围作为一种治疗措施,时间佩戴过长容易出现核心肌肉群的肌力减弱、脊柱活动受限等可能,所以不主张将腰围作为一种长期的治疗选择。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多见的是急性腰痛,就是大家经常说的「闪到腰」,北美脊柱协会 2005 年对此有比较明确的建议 [6],对急性腰痛的患者(时间小于 6 个月),短时间(1~3 周)内应用腰围,治疗效果相对确切。

参考文献:

1. Calmels P, Queneau P, Hamonet C, Le Pen C, Maurel F, Le- rouvreur C, et al: Effectiveness of a lumbar belt in subacute low back pain: an open, multicentric, and randomized clinical study. Spine (Phila Pa 1976) 34:215–220, 2009

2. Pope MH, Phillips RB, Haugh LD, Hsieh CY, MacDonald L, Haldeman 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hree-week trial of spinal manipulation, transcutaneous muscle stimulation, mas- sage and corset in the treatment of subacute low back pain. Spine (Phila Pa 1976) 19:2571–2577, 1994 

3. Roelofs PD, Bierma-Zeinstra SM, van Poppel MN, Jellema P, Willemsen SP, van Tulder MW, et al: Lumbar supports to prevent recurrent low back pain among home care workers: a randomized trial. Ann Intern Med 147:685–692, 2007 

4. Jellema P, Bierma-Zeinstra SM, Van Poppel MN, Bernsen RM, Koes BW: Feasibility of lumbar supports for home care workers with low back pain. Occup Med (Lond) 52:317–323, 2002

5. Michael W.Wolff. Bracing for low back pain. The Low Back Pain Handbook 2/E [B].201-218.2003 

6. DANIEL K. RESNICK. Guideline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fusion procedures for degenerative disease of the lumbar spine.Part 14: brace therapy as an adjunct to or substitute for lumbar fusion. J Neurosurg: Spine 2:716–724, 2005 

编辑: 刘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