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部分的临床研究证据表明年轻患者关节置换术后的假体寿命要小于老年患者,而对年轻患者非骨水泥型假体是否较骨水泥型假体更具优势无相关研究,近期来自美国爱荷华州的研究者就年轻患者非骨水泥型假体全髋置换术后10年的病例随访研究进行了报道,并将研究结果和相同年龄段的骨水泥型假体置换患者进行了相关指标比较,相关结论发表在近期出版的JBJS杂志上。
研究纳入的人群为1994年7月至1999年12月间进行非骨水泥型全髋假体置换的患者,共100人(115例髋关节),手术时平均年龄40.1岁。相关人口统计学数据见表1。
表1:纳入研究的人口统计学数据
研究收集的数据指标包括:
再手术率:再手术例数,再手术原因等。
临床功能评估: WOMAC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UCLA评分,Tegner活动评分。
影像学评估:前后位X片及侧位X片,评估假体松动,磨损,邻近骨质溶解等。
运动度评分:使用步态检测仪(StepWatch Activity Monitor)进行每日步数记录,并评估6min行走距离。
研究结果:
再手术率:17例患者在随访终点时接受了再手术治疗,相关原因分布如表2所示。再手术率非骨水泥组和骨水泥组间总体比例无差异,但各种原因造成的再手术例数有所差异。
在临床功能评估,影像学评估,运动度评分等指标上,组间比较无差异。
术后假体生存寿命比较:Kaplan-Meier分析显示非骨水泥组和骨水泥组组间在假体再手术率上比较无差异,但非骨水泥组假体的固定更牢靠,表现为骨水泥组因假体松动包括髋臼,股骨柄松动而再手术的比例更高(表2,图1)。该研究结果和既往研究相符(表3)。
表2:非骨水泥型假体和骨水泥型假体不同再手术原因比例比较
图1:Kaplan-Meier方法分析的生存曲线比较,不同时间点内翻修作为终点时间。两条曲线分别代表了骨水泥型假体和非骨水泥型假体不同时间点的生存率。组间生存率比较p=0.964。
表3:非骨水泥型股骨干假体既往研究结果比较(随访至少10年以上)
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年轻患者而言,第二代广泛多孔覆盖的股骨柄假体不易松动,并有更可靠的固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