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开放损伤的救治——问题和前沿

2012-11-14 12:24 来源:丁香园 作者:紫川秀第二
字体大小
- | +

在过去的20年间,开放性骨折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尽管如此,开放性骨折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率仍居高不下,大部分开放性骨折均可能产生严重的肢体残疾。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即使某些非常严重的开放性损伤也能进行保肢处理。然而保肢术后却存在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尽管患者的肢体从外形上得到了保全,但却失去了应有的功能,仅成为一个摆设,而且大部分病人在经历一段痛苦的挣扎后均不得不接受二期截肢手术,那么这样的保肢是否有必要进行?

如何从下肢开放性损伤初期即对损伤进行准确的评估一直是创伤科的难题。目前已经有较多的预测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保肢几率的评分系统,但事实上这些评分系统对IIIb型开放性损伤患肢保存几率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低。2006年由Rajasekaran S等发表在JBJS上的预测Gustilo IIIb肢体保肢率和功能的Ganga医院评分和MESS评分相比被认为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敏感性,其能更好的预测截肢率,但目前这一结论尚未获得多中心临床研究支持。因此在当前建议一套国际通用的,权威性的下肢开放性损伤评分体系显得尤为迫切。而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血清内乳酸盐,白介素-6等的生物化学分子浓度在严重创伤后会出现显著增加,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预测死亡率和致残率。目前这类生物化学分子已经应用于严重创伤病人的临床检测中,但还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记录血清中乳酸盐,IL-6等生物化学分子浓度可能会为严重肢体创伤病人的截肢或保肢选择,保肢术后二次截肢时机等临床问题提供参考。如何将将血清生物化学分子水平和Ganga医院评分等相结合以创造一种敏感性和准确性较高的新的预测方法称为当下较为热点的研究课题。

而如果患者最终决定进行保肢,那么临床医生在创伤处理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创伤处理规范,这可以为患肢存活并获得良好预后提供最佳支持。经典开放伤处理流程是开放性损伤第一天创口不进行闭合处理,留待二期延迟闭合,但现代观点认为院内感染细菌的毒力远高于创伤坏境内的细菌毒力,因此推荐对开放骨折创口尽可能都进行一期闭合或覆盖。有意思的是,Merritt等发现,清创后的创面冲洗比手术前创面冲洗更重要,可以有效减少创面感染率,是开放伤患肢感染率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早期皮肤缝合的指征和预后目前已经有较多报道,有研究者依据Ganga医院评分对开放性骨折的类型和软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等进行评分从而制定标准的治疗策略。但上述方法仍需要多中心的临床实践证实其有效性。

目前关于保肢手术的功能预后也有较多报道。大部分开放性骨折均可能存在对皮肤,肌肉,神经,骨骼,关节,血管等的损伤,不同结构损伤对开放性骨折的最终功能预后影响不同。单独的大部的软组织或骨缺损可以进行重建,重建后的患肢可以获得相对较好的功能;但多发的结构缺损保肢后的功能恢复较差。Ganga医院评分可以对不同结构的创伤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评分,但目前对不同分数的意义存在疑问,即哪个区间的分值对应功能极好,好,尚可,差等尚不确定。

尽管截肢术有时可能是患肢最佳的选择,但是其决定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国家医疗水平,患者的受教育水平,家庭支持,社会工作状态等均可能影响患者最终的决定,但目前所有的创伤严重评分中均没有包含上述这些“创伤外”因素。

目前下肢开放性损伤存在如此多的问题,所以成立一个国际多中心的创伤救治临床研究工作组对全世界各地区的创伤救治工作进行评估,推进严重开放性损伤的系统化评分应用非常必要,特别是目前正在使用的开放性损伤评分其可靠性和敏感性尚不确定的情况下。此外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工作组可以对开放性损伤救治过程中发现的可能和创伤预后相关的因素,如人体生物化学分子水平,患者因素如文化,心理,教育水平,社会支持等进行系统性分析和总结,建议一套完整的,适用性较高的评分体系,提高临床医生在严重开放性损伤救治过程中的科学决策能力,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功能预后。

Open injuries of the lower extremityIssues and unknown frontiers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童勇骏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