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骨折及其软组织损伤后,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ACS)是其最严重并发症之一,虽然发生率很低,但起病隐匿,在3-6小时内即可引起肌肉坏死和神经损伤。一旦明确诊断,应立即给予筋膜切开以便有效预防ACS的长期危害,对于这一观点目前已达成广泛共识。但上述结果多是建立在成年患者的观察和研究基础之上。
为评估儿童和青少年小腿骨折患者中,ACS的发生率、致病因素和预后,近日来自奥地利Graz医科大学儿童和青少年外科的一组医生对相应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相关结果发表于近期的Injury杂志上。
作者对既往12年收治(1998年-2010年)的儿童和青少年ACS患者(<18周岁)进行了筛查,排除病案资料不全和未发生小腿骨折的患者。记录了患者的致伤机制(高能量或低能量)、间室内压峰值和ACS发生时间,同时还统计了骨折和ACS的治疗过程。
数据结果显示,在12年间,作者所在科室共收治了1028例小腿骨折(男/女比例为66%/34%),其中31例(男28名,女3名)发生了ACS,总体发生率为3%。年龄<12岁的患者其ACS发生率明显低于>12岁的患者(分别为1.3%和4%,p<0.02)。
从致伤机制上看,高能量损伤25例,低能量损伤6例。以摩托车车祸伤最为常见(14例,占45%)。在年龄>16岁的7例ACS患者中,6例均由摩托车车祸所致。另有11例ACS为运动损伤所致,其中5例是在滑雪时受伤。小腿骨折的部位分布如图1所示,1侧肢体单一骨折病例24例,合并同侧肢体其他结构损伤的有3例,另有4例存在双下肢损伤。其中8例为开放骨折(I级4例,II级2例,III级2例),其余均为闭合骨折。开放骨折病例均由高能量损伤所致。
图1 小腿骨折的部位和合并损伤的情况
在骨折的处理上,45%的病例(14例,包括全部开放骨折病例)均采用外固定架复位和固定,13例采用了弹性髓内钉(ESIN),1例采用普通髓内钉,另有3例采用了克氏针固定。从受伤至发生ACS的时间如图2所示,平均时间为19小时(1.5-65小时),高能量损伤后发生ACS的平均时间短于低能量损伤(分别为17小时和28小时,p=0.14)。发生于伤后24小时内的ACS病例占68%。
图2 致伤机制与ACS发生时间的对应关系
ACS病例小腿间室内压峰值的中位值为55mmHg(40-100mmHg),其中23例在出现客观体征后进行的测量,另外9例在仅有主观症状的情况下进行了测量。所有病例均接受了小腿外侧单切口筋膜切开减压术,其中8例与骨折处理同期进行,另23例在骨折处理后进行。皮肤伤口的处理上,6例(19%)采用直接敷料覆盖,另外25例(81%)采用了VSD负压吸引辅助伤口闭合。
31例小腿骨折合并ACS病例中,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9%。其中,2例骨折延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超过3个月),另有1例开放骨折病例同时出现了骨髓炎和一过性腓总神经麻痹。截止至最近一次随访,2名患者的功能评估结果为“一般”,除此之外的29名患者均无不适症状,功能评估为“优”。
基于上述结果,作者认为:虽然多数ACS均在伤后24小时发生,但仍有少数病例可延迟至伤后48小时或更长,所以在临床上不应忽视对伤情的持续监测。ACS的诊断仍应基于临床症状,其中疼痛将是最主要的指标,间室内压监测的诊断效力还有待考证。若能及时诊断并充分减压,可有效改善ACS的远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