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胫腓分离复位固定术后或需常规行CT评估

2012-09-11 11:23 来源:丁香园 作者:紫川秀第二
字体大小
- | +

踝关节骨折时重建其稳定性非常重要,而下胫腓联合的完整性在维持踝关节稳定性方面其重要作用。腓骨的缩短,移位或外旋均可造成踝关节部位的应力集中,继而引起踝关节不稳。目前下胫腓联合的解剖重建尚存在诸多问题,如下胫腓联合往往采用闭合复位法,术中进行下胫腓联合复位评估时,因为评估手段的原因易造成评估的不准确,而术后的X片因为图像重叠的原因并不能完全反映下胫腓联合复位的实际情况,因此部分创伤骨科医生在患者治疗术后倾向于对下胫腓联合部位进行CT平扫和三维重建,借此来精确评估下胫腓联合复位情况。

近日,美国学者借助CT这种较为精细的影像学评估手段,就下胫腓联合复位情况和关节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结论发表在近期出版的JOT杂志上。

研究者选取2004年1月-2006年12月在该研究中心就诊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共681例,其中107例患者存在韧带损伤,入选标准为:闭合,单侧,单发,须行下胫腓联合分离复位者,共68例患者纳入研究。由于下胫腓联合存在变异性(平坦型[图1],凹陷型[图2]),研究时以患者健侧的下胫腓联合作为正常参照,而任何与健侧影像学表现不同的复位后踝关节下胫腓联合定义为复位不良。以SFMA(Short Form Musculoskeletal Assessment)及Olerud/Molander score作为踝关节功能预后评分的标准,其中SFMA评分越高,代表踝关节功能预后越差;Olerud/Molander score越高,代表踝关节功能预后越好。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技术及下胫腓联合开放、闭合复位按常规技术进行操作。55例患者进行了闭合复位,13例患者进行了开放复位。


图1:下胫腓联合CT扫描类型:平坦型


图2:下胫腓联合CT扫面类型:凹陷型

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年采用CT进行随访,27/68(39.7%)例出现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图3,图4)。最常见复位不良原因是腓骨的外移导致下胫腓联合间隙增宽(64%);第二个原因是腓骨复位时产生旋转(24%)导致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开放复位的患者2/13例出现复位不良;闭合复位的患者24/55例出现复位不良,尽管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11),但开放复位的患者其术后的下胫腓联合复位效果倾向更好,研究者认为组间不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样本数量较少。


图3:下胫腓联合复位良好的片子


图4: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片子

表1:开放及闭合复位法的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率比较

临床评分:SFMA(解剖复位组12±10.6,复位不良组27±23.3)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Olerud/Molander评分(解剖复位组72.7±22.5,复位不良组46.3±28.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表2

表2:SFMA及Olerud/Molander评分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作者建议:对所有踝关节骨折累计下胫腓联合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行开放的下胫腓联合复位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预防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发生;推荐对所有行下胫腓联合复位的患者术后常规行双下肢踝关节部位的CT检查以减少解剖因素对下胫腓联合愈合判断的影响。

The functional consequence of syndesmotic joint malreduction at a minimum 2-year follow-up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童勇骏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