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最为常见的全髋置换(THR)适应证。对于年龄较大、继发于DDH的骨性关节炎患者,THR是较为主流的治疗策略。由于髋关节表面置换(HRA)能更好的恢复患髋功能、更低的术后脱位率并能保留更多的股骨骨量,从理论上看更适应相对年轻的DDH患者。
上海六院的张先龙教授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THR和HRA两种治疗策略的中期疗效进行了比较。相关内容发表于最近一期的JBJS(Br)上。
2005年3月-2006年12月共招募了来自中国的80名Crown I型和II型DDH患者,纳入标准包括了:年龄< 60岁;平片上股骨头囊性变区域<33%股骨头面积; 通过术前的模板评估,可达到非骨水泥臼固定要求; 无金属过敏史及肾脏病史。患者被随机分配,分别接受HRA(生物型金对金假体)和THR(生物型陶对陶假体)。由于3名HRA组患者为避免对股骨颈的切割效应而改行THR,且有3名HRA组和2名THR组患者失访。最终共有34名HRA患者(37髋)和38名THR患者(39髋)完成了随访。2组患者的术后治疗和康复计划相同,均于术后6周及3个月进行第1和第2次随访,此后每年进行1次随访。评估指标包括临床功能评估(Harris评分、活动范围、髋臼假体外径、并发症等)和X线评估。平均随访时间为59.4个月(HRA)和60.6个月(THR)。
表1 患者的基本情况
随访结果显示,手术前后2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和髋关节屈曲度数均有显著提高。相较而言,HRA组患者术后屈髋度数的改善更为明显(手术前后的均值分别为101°和132.6°)。HRA组患者的髋臼假体外径均值为49.5mm,THR组则为46.1mm,二者差异显著。2组患者的其他评估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图1 58岁女性患者的X线片。a) 术前片,显示该患者为双侧DDH I型并继发OA;b) 接受双侧HRA术后3个月。显示右侧髋臼的外侧面出现囊性改变(箭头); c) 术后2.5年。显示囊性区出现了良好的骨重塑(箭头);d) 术后6年。显示假体稳定、固定可靠。在其左侧髋臼的I区出现有限的透亮线,但是其临床意义不大。
图2 1名42岁女性患者的X线片。a) 术前X线片显示该患者左髋为Crowe I 型DDH。术中需将髋臼假体适度内移以获得初始稳定;(b) 围手术期患髋出现了脱位,鉴于患髋较为松弛,成功进行了闭合复位;c) 术后2.5个月的X线片显示,股骨偏距略有减少,但假体对线良好;d) 术后6年X线片显示,假体在位,无移位或骨溶解。随访显示患者无不适症状。
根据其研究结果,作者认为尽管国人患者在股骨头直径、BMI等指标上普遍低于欧美患者,但HRA仍获得了可靠的中期疗效,可使DDH患者获得更大的髋关节活动度。但是,HRA需移除更多的髋臼骨质,这对HRA远期疗效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评估。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 for hip dysplasia-A PROSPECTIVE RANDOMISED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