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近端骨折的常用内固定方式包括髓内钉和滑动钢板两种,通常由一颗通过股骨颈向股骨头置入的大号拉力螺钉与一根置入股骨髓腔或一枚固定于股骨干外侧的钢板相连接。其固定机理在于维持骨折复位的同时,允许骨折断端间受控制的加压而等待骨折的愈合。滑动髋螺钉(sliding hip screw, SHS)自上世纪50年代早期以来便成为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金标准”,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但最近人们逐渐认识到股骨大转子部骨折手术治疗期间可能出现一种特殊的并发症,即股骨大转子外侧壁骨折,它主要发生于SHS固定时,但也会发生于髓内钉固定系统。该并发症由以色列海法Bnai Zion医学中心的Gortfried Y医师描述并命名为Pan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根据其含义,笔者试行将其翻译为:股骨大转子外侧壁医源性骨折,以与Per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即股骨转子部骨折相区别),它指的是股骨转子部骨折病例中大转子外侧壁完整者,即OTA分型为31-A1或31-A2型骨折在手术治疗过程中由医源性的原因造成大转子外侧壁骨折,从而使其分型变为31-A3型逆转子间骨折或高位转子下骨折。由此使得骨折部在内固定后失去充分的股骨外侧壁稳定性,从而可能出现内固定失效、骨折移位、骨折愈合受到影响的严重并发症。
Gortfried Y医师指出,目前的OTA分型并没有区分原发性31-A3股骨近端骨折或医源性31-A3骨折,而实际上两者的影像学表现是一致的。一般来说,手术中在大转子外侧壁钻孔以置入SHS钢板套筒时的损伤是医源性大粗隆外壁骨折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生医源性大粗隆外壁骨折则需要医师在无准备的情况进行相应处理,这无疑会带来相当的困难。而如果是术后发生这种并发症,则有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处理。
Gortfried Y医师复习文献发现,医源性大转子外壁骨折的发生率大约在15.1%-20%。考虑到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髋部骨折病例越来越多,医源性大转子外侧壁骨折导致的失败病例也必将进一步增多。因此Gortfried Y医师强调重视医源性大转子外壁骨折这一临床现象,并通过选择更恰当的内固定器材或者改进、设计新型内固定器材来方便该并发症的解决。
图1 股骨转子部骨折术前正位X片(OTA 31-A2),可见大转子外侧壁无骨折(白箭)存在。
图2 术中X线检查显示骨折解剖复位
图3 术中X线检查显示置入SHS时于外壁钻孔造成大转子外壁骨折,骨折近段塌陷,拉力螺钉退钉。骨折分型由原OTA 31-A2型变为OTA 31-A3型。
The Pan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 An Iatrogenic 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