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架对于股骨干骨折的损伤控制以及跨膝关节固定通常是很好的选择。但对于外固定架置针的安全区域的选择则需要对相关解剖学知识的理解。通常外侧和前外侧是常用的置针区域,而在股骨前方置针时,由于其神经血管损伤的潜在风险使得在股骨前方放置外固定架变得较为困难。近期发表在JOT杂志上的一项关于股骨外固定架安全区域选择的解剖学研究,对股骨前方置针的安全区域进行考察,并评估了该技术的前方神经损伤风险。
该研究选取了20例新鲜单侧髋部及下肢标本,首先对标本进行必要的准备及处理,为了研究测量需要,研究者首先对股神经的前方分支进行了解剖显露,而后使用标准的测量工具对下肢标本进行测量(见图-1)。测量指标包括,外侧膝关节线至髌上囊翻折区的距离;髌骨上缘至髌上囊翻折区之间的距离 ;从ASIS(髂前上棘)中心以及LT(小转子)到股神经的每一前方分支的距离。
图1:图示为三枚参照斯氏针放置的位置:第一枚:LT(小转子)下方,垂直股骨干;
最后两枚放置于股骨远端,平行膝关节以此标记髌上囊的延伸区域。
经测量发现,ASIS及LT到股神经前方第一分支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07 ± 22 mm (范围:60–148 mm),19.9 ± 17.6 mm (范围: 60 +17 mm);ASIS到股神经前方最远分支的平均距离为174 ± 43 mm (范围: 95–248 mm),到LT的距离为58 ± 36 mm (范围: 0–136 mm),到髌骨近极的距离则为245 ± 44 mm(范围: 164–320 mm),股神经前方分支的平均数量为4.35 (范围: 2–6).其中股直肌通常是由股神经前两分支中的一支支配,但股内侧肌及股外侧肌则是更多的由远侧分支支配。(具体神经支配描述见表-1)
表1.股四头肌神经支配分布
从髌骨近极到髌上囊上方的平均距离为:46.3 ± 13.1 mm (范围: 20–74 mm),而从翻折区到关节外侧线的距离为94.9 ± 16.5 mm (范围: 57–115 mm).经直线测量最后一股神经分支到翻折区的距离后发现二者之间的平均的最小的安全区域距离为124mm,最大为268mm,安全区域长度(r = 0.48, P = 0.03)以及外侧关节线到髌上囊翻折区的距离这两者与大腿长度相关((average 464.8 ± 50.2 mm; 范围: 383–550 mm; 见图- 3)。
图3.图示为安全区域范围
研究还发现,在这20例标本中股神经前方分支的支配区域并未延伸至股骨外侧,由此可知整个股骨外侧对于置针是安全的;而研究同时认为在前外侧置针也是安全的,原因在斯氏针穿过股四头肌外侧至股骨干的过程中并不会对股神经分支构成威胁。研究同时提示,通过触摸髌骨近极可以使得前方外固定架置针变得相对安全。在前方置针时应选择距离髌骨上缘至少7.5cm以上的区域。
基于测量节点及股神经前方横向分支的距离得出股骨外固定架前方置针的安全区域长度大约为20cm,而宽度最窄处为12cm(见图-3),因此可供放置斯氏针的面积是相对较小的,加之大多数骨科医师多倾向于选择徒手置针,
因而需要格外谨慎。此外,如果骨折中心在股骨远端,由于需要避开骨折端置针以避免血肿所造成的针道感染,故在前方可选安全置针的区域则更小。最后研究者指出,本研究最大的缺陷在于并未将标本的股动脉及其分支完全解剖显露出来。不过在置钉过程中穿透对侧皮质的斯氏针尽管可能伤及后侧的股动脉穿支血管,但由于其位置靠后,故损伤几率便相对较小;此外与神经损伤后可能导致节段性或广泛性肌肉无力所不同的是,穿支血管损伤对肢体侧支循环及其健康影响甚微。研究还发现,单支神经分支所支配股四头肌通常不止一束,在一些标本中甚至为3束,而有的肢体标本其股神经前方分支仅有2支,这提示其中一支受损便可能导致股四头肌的活力丧失50%。同时研究者在一例标本上发现,股神经第一分支沿着股骨干向下纵向走行了4.8cm,这提示在前方置针的过程中即使对置针区域的软组织加以保护,其严重神经损伤风险仍旧很高(见图-2)。
图2.图示股神经的变异分支沿着股骨前方小转子上方下行4.8cm
文章最后总结道,股骨前方外固定架置针的安全区域仅为股骨前方距髌骨上极上方7.5cm以上长为20cm,宽为12cm的区域,故在股骨前方放置外固定架风险较高,而与之不同的是,股骨外侧则较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