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骶骨固定棒治疗骨盆后环疲劳骨折的临床效果

2012-04-24 10:19 来源:丁香园 作者:zhanghaisen
字体大小
- | +

由于当前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骨盆环疲劳骨折的数量正在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对于这类疾病,卧床休息是经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但这一治疗方式常导致患者的活动障碍,并伴有严重的疼痛。因此,手术往往是最佳的治疗选择,其目的在于通过稳定的固定使骨折获得愈合,并恢复患者先前的活动能力。目前,何种手术方式效果最佳尚存争议。骶髂螺钉固定和骶骨成形术是骨盆后环治疗中经常采用的手术方式。但由于技术上的瓶颈以及骶骨以松质骨为主、骨密度较低等原因,在应用骶髂螺钉等技术后只能很小甚至不能实现骨折部位的加压,因此将会限制骨折的愈合。

基于上述原因,经骶骨固定棒加压接骨术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治疗方法被提出用以骨盆后环损伤的治疗。在近期出版的Injury杂志上,德国Johannes Gutenberg医学中心的Isabella Mehling等对该技术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报道,作者认为对于骨盆后环疲劳骨折的治疗,这是一种充满希望的固定方法。

术中病人取俯卧位。在X线增强器透视下,将1枚5mm螺纹骶骨棒从左侧髂骨后方经S1椎体至右侧髂骨后方置入。通过置于棒端的螺栓对骨折实施加压。当骨盆前环存在不稳时,对前环也做固定。


1.患者、女性,80岁,经常跌倒致骨盆前、后环疲劳骨折。采用卧床休息及应用止痛药行保守治疗。骨盆入口位X线片示,骨盆前环假关节形成(a),骶骨CT平扫示,骨折接近愈合。


2.术中骨盆正位增强透视图像示,钻头及骶骨棒从左至右在骶骨背侧置入。侧位相示,固定棒在S1椎体内的位置。

2005-2010年间作者采用该方法共治疗患者11例,其中女9例,男2例,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73岁。术后1年采用相应的评分系统进行临床评估,并进行影像学分析。随访结果显示,未见力学异常导致的并发症并发症出现。1例术后出现暂时性L5神经麻痹。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所有患者的骨盆后环均获骨性愈合。7例患者的临床状况改善显著,4例表现为中度改善。


3.患者,男性,86岁。家中多次跌倒致双侧骶骨骨折而入院。从骨折到实施手术的时间不详。患者未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随访时间为36个月。临床效果良好,影像学检查未见脱位,骨折愈合良好。(a)术前骨盆X线图像中几乎不能见到骶骨的疲劳骨折。(b)术前CT平扫示,骶骨骨折清晰可见。(c)术后骨盆X线及CT图像示,经骶骨固定棒位置良好,骨折得以愈合。


4.患者,女性,75岁,双侧骶髂关节假关节形成,耻骨联合慢性不稳。从骨折到实施手术的时间不详。术后出现暂时性L5神经根瘫。随访时间为43个月。临床效果尚可。(a)术前骨盆X线及CT图像示,双侧骶髂关节假关节形成,右侧髂骨骨折,耻骨联合慢性不稳。(b)术后骨盆X线及CT图像示,经骶骨固定棒位置良好,另外骶髂关节还附加了腹侧钢板固定,耻骨联合双钢板固定以期实现最大稳定。最终骨折愈合良好。

作者根据其初步研究结果认为,对于骨盆环疲劳骨折的手术治疗而言,经骶骨棒固定可实现骨折端的有效加压,在骶骨骨量不佳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其良好的手术效果。

Stabilization of fatigue fractures of the dorsal pelvis with a trans-sacral bar: Operative technique and outcome.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orthop002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