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化脓性髋关节治愈后可遗留严重的髋臼壁畸形,这类患者日后在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髋臼外上壁骨量不足造成臼杯覆盖差以及非解剖定位导致臼杯无菌性松动加速等。以往文献中报道中,针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措施包括置入小号臼杯假体,臼杯内侧壁截骨内移后置入臼杯,截下的股骨头结构植骨髋臼成形术等。然而,这些技术应用后,患者仍常出现骨吸收,臼杯无菌松动等问题,进而影响手术的长期效果。
为此,韩国庆熙大学医学院骨科的Myung Chul Yoo, MD等设计了一种髋臼内侧壁截骨新技术以便在感染性髋关节炎后遗症中实施非水泥THA。作者的观察病例手术前后均行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检查,以评估臼杯固定、骨溶解、透亮带,臼杯内移,髋关节中心,外展角力臂,内侧壁厚度以及截骨处骨愈合情况。
图1.术前(A)及术后(B)骨盆X线相测量。A:外展角力臂,M:髋臼内壁厚度,C:身体力臂中心,H:髋臼中心。
手术技术
手术取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术中切除髋臼周围炎性瘢痕组织,并松解挛缩的软组织,以便识别尖而深的真臼。髋臼锉清除髋臼软骨,于髋臼中央内侧壁钻一小孔以便测量其厚度。经真臼中心与髋臼边缘的之间的中央画一环形线(图. 2A, B),沿这一等距线进行截骨。截骨时向髋臼中心倾斜20°,使截骨块呈楔形(图2C)。这样的截骨方式有助于防止截骨内移过度,在无额外支持的情况下保持截骨块稳定。应用臼杯推杆将截骨块向内侧推移2/3的髋臼壁厚度(图. 3A, B)。截骨块呈圆锥形,推向骨盆后能与相邻髋臼壁稳定固定(图. 3C)。之后进行逐号锉臼,尽可能保留软骨下骨。最后,将比扩髓臼窝大2mm的半球形非骨水泥臼杯在真臼处压配固定(图4)。
图2.内侧壁中央截骨线示意图(A),术中图片(B)及截骨方向示意图(C)。
图3.截骨完成后应用臼杯推杆将截骨块向内侧推移示意图(A)及术中图片(B)。髋臼壁内移后,浅臼变深(C)。
图4.髋臼窝锉毕后完全置入多孔涂层半球形髋臼杯:示意图(A)及术中图片(B)。
术后处理
术后2-3天加强股四头肌功能锻炼,5-7天部分负重,3-4个月后完全负重。每次随访时,通过骨盆入口位、正侧位X线片及CT评估髋臼内侧壁截骨的愈合情况。
临床效果
作者在研究中共对1993-2000年因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症行髋臼内侧壁周围截骨THA的38例患者进行了考察,随访时间≥3年,平均随访时间为8.3年(范围, 3-12年)。该手术技术的适应症为,经术前模板测量,髋臼杯覆盖≤ 70%,髋臼窝相对清晰,髋臼内侧壁厚度≥10mm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非骨水泥半球形髋臼杯在真臼处进行固定。16髋附加了软组织松解手术,12髋附加实施了股骨旋转短缩截骨。随访中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评估。
随访结果显示,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的57改善为术后的91。影像学分析显示,髋臼杯周围未见感染松动或透亮带等迹象出现。所有病例的臼杯均在真臼处获得稳定固定。12髋出现髋臼处骨溶解。6髋实施了翻修手术,但未出现于髋臼内侧壁周围截骨相关的并发症。根据研究结果,作者认为,应用该技术可保留髋臼内侧壁骨量,且不必附加植骨,能够实现髋臼杯的恰当定位和良好覆盖。
表1. 影像学随访评估结果
图5.(A)患者,女,57岁,髋臼内侧壁截骨THA手术前(a)、后(b)X线片示,髋臼假体覆盖良好,旋转中心居中。术后11年正位X线片(c)示,髋臼内侧壁重塑变厚。
(B)患者,女,21岁,髋臼内侧壁截骨THA手术前(a)、术后6个月(b)X线片示,髋臼假体覆盖良好,旋转中心居中。术后11年正位X线片(c)示,髋臼内侧壁重塑变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