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严重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外固定架作为为传统的微创治疗方法,可对关节面提供持续牵引力从而维持复位,保持桡骨长度;但由于近年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技术的兴起,使得业界对这一类型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出现了一些争议。不过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种治疗方法能在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上取得公认且满意的疗效。
为了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科学的对比,法国的Jeudy ,Steiger等学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2012年2月的Injury杂志上,研究结果显示:复杂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定(ORIF)的疗效总体优于外固定支架(EF)。
2006年-2009年在研究者所在的2所医疗机构就诊的91例患者,经过严格筛选后最终75例纳入研究,随机分组。分组结果以密封的形式交予主管医师。其中外固定系统(EF)组为39例,ORIF组为35例,具体人口统计信息见表-1,研究中使用了两种骨折分型系统:AO分型和Laulan’s MEU分型,两组病例的骨折分布见表-2。
表-1 人口统计学数据
表-2 骨折类型分布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的骨折类型分布以及初始移位程度并没有显著差异。但研究人员指出,在ORIF组中,复杂的C3型骨折的数量要多于EF组;同时相对于尺骨长度变化来说,ORIF组的桡骨短缩程度要比EF组更明显(5.1±0.8mm vs.4.2±0.7mm, p < 0.001)。
在具体手术操作方面,这些手术均由专科医师JJ, VS 和 PBo(Fellows)或者资深外科医师PC, PBi and PM 完成。桡腕关节的牵开需在透视下进行,并用直径2mm的骨圆针维持固定。在EF组中,由于单纯应用外固定支架无法恢复理想的掌倾角和尺偏角,共有17例患者术中联合应用经皮克氏针固定骨折端以控制背倾,并将固定时间延长至6周以上。本组其余患者常规术后6周移除外固定支架和经皮克氏针。而在ORIF组中,研究者通过掌侧切口入路对骨折块直接复位,在放置钢板时,需保证其固定稳妥后才可移除临时固定,在进行远端干骺端骨折块固定的同时须至少使用一枚螺钉对近端骨折块进行固定。术后行掌侧石膏托固定6周,之后开始功能锻炼。
评估包括影像及临床功能两方面。影像采集评估的时间点为术前及术后即刻腕关节正侧位片,以及术后3周、6周、12周、24周,以此来评估复位质量及其复位稳定性。临床功能评估主要使用Cooney改良后的Green和O’Brien评分、患者腕关节功能自主评定表(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PRWE)和握力等(图1-2)。
图1:一名C3型骨折的56岁患者,(a)使用掌侧锁定板获得复位,6个月后的X片仍为解剖复位。(b)Green 和O’Brien得分一般,PRWE得分为70分。
图2:.一名79岁的C2型骨折患者,(a)外固定架联合经皮克氏针获得满意复位。(b)愈合后无任何移位,(c)Green 和O’Brien得分较好,PRWE得分为10分。最终进行统计分析的数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影像评估:
(1)复位稳定性:在背侧倾斜方面两组均无显著差异(见表—3)。
(2)复位质量:研究通过患者对侧腕关节的对比发现两组在复位后(术后即时影像评估)尺骨长度变化( p=0.06)以及关机面复位方面( p= 0.34)没有显著差异(见表-4)。
表-3 复位稳定性
表-4 关节面复位质量
2、临床功能评估(表-5):
(1)Cooney改良后的Green和O’Brien评分:在6个月的评估期间,ORIF组明显好于EF组(6 周,p=0.01,6个月,p=0.05 )。
(2)握力:ORIF组在拆除石膏后与健侧的握力对比,结果明显高于EF组,而且这个优势持续到了评估结束。
表-5 功能评估
并发症评估主要是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评分:在第6周时EF组中21例(53.8%), ORIF组 11例(30.5%)预测评分为阳性,但在第6个月的评估中二者无显著差异。
作者同时也指出了本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病例的纳入上,有6例(8%)失访,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倚;另外有6例患者并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并且最终影像和功能结果均很好,但因为影像采集过程中出现问题故最终未能纳入统计。对于一些严重的损伤病例,在复位后留下的间隙内植骨或者骨基质注射或许可以增加固定的稳定性,但这些技术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最后作者总结道:在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尽管EF在恢复及维持桡骨长度等方面有具有优势,但其可能会造成关节面畸形愈合,而ORIF通常不会如此;这也说明骨折块的直接复位固定可以较大程度的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该研究提示,ORIF可能更适用于那些活动量较大的年轻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