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认为,Hill-Sachs缺损与肩关节前侧不稳的修复失败有关。Burkhart 和De Bee等甚至报道称,当患者存在Hill-Sachs缺损时,关节镜下修复术的失败率将达100%。由于软组织与骨性结构之间的复杂作用,这一损伤导致的肩关节相关生物力学变化尚不明确。为此,美国Pittsburgh大学骨骼肌肉研究中心的Jon K. Sekiya MD等实施了一项实验研究,考察了Hill-Sachs缺损对肱盂关节移动,关节囊在位应力以及骨接触应力的影响,其研究论文发表于近日出版的Am J Sports Med上。
研究者在实验中,完整地去除尸体肩关节(n = 9)的皮肤和三角肌,盂肱关节在三个位置下(相对肩关节外展/外旋90°/90°,外展/外旋0°/0°,30°/30°,60°/60°)应用机器人/普通力矩传感器(UFS)测试系统对关节施以加压(22 N)和前/后载荷(44 N)。在肩关节前脱位常见位置(90°/90°)创建肱骨头25%的后外侧缺损,然后,再次施以相同载荷。应用非参数重复测量Friedman检验比较各位置及不同状态下的肱盂关节移位,关节囊在位应力以及骨接触应力等。
图1. 试验测试中,施加肱盂关节应力的坐标系。
图2. 试验流程图
图3. Hill-Sachs缺损的创建。(A) 关节囊后侧切开,肱骨头部分切除。(B) 经切开的后侧关节囊可见Hill-Sachs缺损。(C) 修复后侧关节囊,肌腱袖。
图4. (A) Hill-Sachs缺损;(B)之后,应用楔形骨质重建Hill-Sachs缺损。
研究结果显示,在0°/0°时,施以向前载荷后,前侧移位从15.3±8.2 mm增加到16.6±9.0 mm(P<0.05)。在30°/30°时,施以向前(完整:13.6±7.1 mmvs缺损:14.2±7 mm;P<0.05)/后载荷(完整:15.7±5.8 mm vs缺损:17.7±5.1 mm;P<0.05)后,前、后移位均显著增加。在60°/60°(完整:38.9±14.4 N vs 缺损:43.2±15.9 N;P<0.05)和30°/30°(完整:39.6±13.8 N vs 缺损:45.6±9.3 N;P<0.05)时,缺损情况下施以向前载荷后,关节囊在位应力显著增加。在30°/30°时,缺损情况下施以向前载荷后,内侧骨接触应力也显著增加(完整:25.0±13.8 N vs 缺损:28.9±13.2 N;P<0.05)。
图5. 在完整和缺损肩关节中,施以向前44-N载荷及22-N加压载荷时的平均前侧移位(n = 9)。
图6.在完整和缺损肩关节中,施以向前44-N载荷及22-N加压载荷时的关节囊平均整体在位强度(n = 9)。
图7. 在完整和缺损肩关节中,施以向前44-N载荷及22-N加压载荷时的内侧平均骨接触应力(n = 9)。
根据其研究结果,作者认为,25% Hill-Sachs缺损时,当出现向前载荷时,如果关节囊功能稳定,肱盂关节前侧移位,关节囊应力以及骨接触应力只会轻度增加。这一研究发现表明,如果关节囊得以完整重建,单纯的25% Hill-Sachs缺损将不会引起复发性不稳,但Hill-Sachs缺损会显著增加继发性前侧盂唇损伤的风险,进而在远期可发展为创伤性关节炎。
【相关概念】
Hill-Sachs损伤:关节脱位时,肱骨头和关节盂发生撞击,肱骨头表面凹陷性骨折。肩关节前脱位时发生的肱骨头后外侧凹陷性骨折,是经典的Hill-Sachs损伤;而肩关节后脱位时发生的肱骨头前内侧凹陷性骨折,称为“反Hill-Sachs损伤”(reverse Hill-Sachs lesion)。根据关节镜下所见,Hill-Sachs损伤又分为“Engaging Hill-Sachs lesion”(啮合性Hill-Sachs损伤)和“Non-engaging Hill-Sachs lesion”(非啮合性Hill-Sachs损伤)。即关节镜监视下,将肩关节外展90度并外旋70~100度,如果发现Hill-Sachs损伤处与关节盂缘平行或接触,则为“Engaging Hill-Sachs lesion”,提示该损伤与肩关节习惯性脱位高度相关。否则,为“Non-engaging Hill-Sachs lesion”,通常不直接导致习惯性肩关节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