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普遍认为,组织内压测量对于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而最简单的测压方法莫过于Whitesides针刺测压法,分为原始(original)和临床(clinical)两种方法。尽管目前Whitesides法有被电子测量方法取代的趋势,但仍有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在广泛使用。最近有报道称Whitesides斜面针(bevel-tipped needles)测压法的可靠性差,但美国学者E. Mark Hammerberg等认为该结论与他们的临床及研究经验不符,故设计了一项研究来验证各种测量方法的可靠性,其研究结果即将在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杂志上发表。
在该研究中,为了避免比较过程中的偏倚,作者设计了一个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实验模型,并使用相同的电子传感器和监控设备来比较Whitesides测压法与电子传感器法(the digital transducer method)在对梭形肌(fusiform muscle)相同区域的组织内压进行同时测量时两种方法的可靠性。在研究过程中,作者首先比较了使用裂隙导管 (Slit catheters)、侧孔斜面针(side-ported bevel-tipped needles)和18号斜面针(18-gauge bevel-tipped needles)三种终末连接装置(terminal devices)测压结果的差异。此外,通过观察毛细管弯液面(capillary meniscus)和水银压力计(mercury manometer),进一步比较了两种Whitesides测压法(原始和临床两种)与的电子传感器法二者(终末连接装置
均使用18号斜面针 )测压结果的差异。结果发现,裂隙导管、侧孔斜面针和18号斜面针三种终末连接装置组织内压测量结果在统计学上无差异。使用1.25mm直径毛细管的原始Whitesides法和使用18号斜面针的电子传感器法测量结果一致。但使用3.0mm直径静脉内塑料导管的临床Whitesides法则无法产生明显的毛细管弯液面(capillary meniscus),导致压力测量结果不可靠。
该研究结果表明,裂隙导管、侧孔斜面针和18号斜面针三种终末连接装置
,若操作正确并使用现代的电子传感监测仪则可放心地在临床上使用。若无电子传感器,使用1.25mm直径毛细管的原始Whitesides法测量结果也是非常精确可信的,若使用3.0mm直径静脉内塑料导管的临床Whitesides法则需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办法。
图1. 用以同时比较两种不同终末连接装置(terminal devices)测量结果的设备。终末连接装置(terminal devices )包括裂隙导管 (Slit catheters)、侧孔斜面针(side-ported bevel-tipped needles)和18号斜面针(18-gauge bevel-tipped needles)。
图2. 直径小于3.0毫米的导管中毛细管弯液面(capillary meniscus)的外形。(A) 平面 (此时压力计侧空气与组织侧液体的压力相等)。(B) 凸面(组织侧液体的压力大于压力计侧空气的压力)。(C) 凹面 (压力计侧空气的压力大于组织侧液体的压力)。
图3. 通过使用水银压力计可同时获得数码电子法与手动Whitesides法二者测量结果的装置。插图所示为使用1.25 mm玻璃毛细管中的毛细管弯液面。
图4. (A) 裂隙导管与18号斜面针测量结果的比较。(B) 侧孔斜面针和18号斜面针测量结果的比较。(C) 裂隙导管与侧孔斜面针测量结果的比较。
图5. (A) 使用1.25mm直径毛细管的原始Whitesides法与电子传感器法的比较。两种测量方法的终末连接装置均为18号斜面针头,置信区间为95%表明偏倚和标准误差较小。(B) 使用3.0mm直径静脉内塑料导管的临床Whitesides法与电子传感器法的比较。两种测量方法的终末连接装置均为18号斜面针头,更宽的置信区间表明比较遇到了困难。3.4 mm的平均差异意味着需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才能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表1. 裂隙导管vs. 18号斜面针的描述统计学
表 2. 侧孔斜面针vs. 18号斜面针的描述统计学
表3. 裂隙导管vs. 侧孔斜面针的描述统计学
表4. 数码电子测压法vs.临床Whitesides法的描述统计学
表5. 数码电子测压法vs. 原始Whitesides法的描述统计学
The Reliability of Measurement of Tissue Pressure in Compartment Syndr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