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骨盆环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由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其他合并损伤,患者死亡率高。幸存下来的患者认为他们自己的生活质量一般或较差。
骨盆环前部结构对骨盆环的稳定作用只占 40%,而后部结构占其稳定作用的60%。骨盆后环统称为骶髂关节复合体,其损伤包 括骶髂关节、骶髂周围韧带、骶棘韧带、骶结节韧 带与盆底肌肉等,多造成骨盆环结构不稳,常需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切开复位固定的软组织并发症较高。微创技术可以减少软组织损伤,但由于手术暴露少,可能造成医源性的血管、神经损伤。德国的Thomas Dienstknecht 等人在最近一期的Clin Orthop Relat Res 上发表一篇文章,认为使用髂骨内固定支架可以有效的治疗骨盆后环损伤,而大出血或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小。
他们对7年内67例骨盆后环损伤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手术在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及肺部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患者俯卧于透X线的手术台上,于髂后上棘外侧1cm处作4cm纵行切口,在髂后上棘头侧1-2cm处的髂嵴上以开口锥开口,并平行臀后线扩大开口直至对侧皮质,将一枚椎弓根螺钉(直径7mm,长度50-60mm)拧入髂骨(图2),以同样的方法在对侧拧入椎弓根螺钉。为减少术后内固定突出引起的不适及软组织激惹,要求在矢状面上在角度小于30°,然后在筋膜下穿入连接杆(直径6mm)并与椎弓根钉相固定(图3)。根据骨折情况,术中使用了牵引或加压装置,术中透视骨盆正位、出口位与入口位以确认骨折复位情况及内固定植入情况。除了2例使用了斯氏针辅助复位外,其余均徒手闭合复位。平均透视时间为0.3分钟(0.1-1.0分钟)。术后6-8周内,允许患肢部分负重15kg,这期间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除了13例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平均术后12天(6-18天),患者可以部分负重下独立行走。平均术后11.9个月(0.5-26个月)取出内固定。通过测量骨盆前后位(图4),入口位,出口位三个投照位上最大的移位,并以此评价骨折复位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其中61例患者术后至少随访3年(平均37个月,36-42个月),通过骨盆损伤疗效评分评价其功能。
图1. 67例患者骨折部位
表1. 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及受伤机制
图2. 在模型上展示髂骨内固定支架的正确植入位置
图3. 手术病例显示切口与内固定情况,注意矢状面成角应少于30°
图4. 术后骨盆前后位片TIFI植入位置良好
最近一次随访时,1例患者观察到骨折再次移位超过5mm。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50ml。没有因内固定而引起的神经血管损伤。4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1例出现1枚螺钉松动,1例螺钉位置不佳。62例患者中35例骨盆损伤疗效评分最大值为6分或7分。
表2-6. 骨盆疗效评分
骨盆后环损伤是一种高能量损伤,死亡率高达30%。目前已有多种治疗方法,包括: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固定,后路骶骨棒固定,后路钢板固定,骶髂螺钉固定等。前路钢板内固定可能损伤L5神经根;后路骶骨棒固定在体型瘦弱的患者常由于内固定突出于皮下而引起不适感;后路钢板固定术中钢板矫形比较困难,取出内固定时可能需延长切口;骶髂螺钉需要手术者具有丰富的经验,术中需要良好的透视。与骨盆后环损伤手术治疗相关的长期问题包括疼痛,活动受限,性功能障碍或泌尿系统不适。有研究认为这些方法骨折再移位率没有显著差异,最佳治疗方法仍有争议。本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的治疗方法,但由于不是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目前尚不能说其疗效优于以上几种方法,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