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Orthop Trauma :嵴下型骨盆外固定器的技术原理

2011-10-26 00: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zhanghaisen
字体大小
- | +

骨盆外固定器是创伤科医生经常实施的手术操作。对于并不擅长髋臼和骨盆环固定手术的医生来说,骨盆外固定是其偶尔实施的手术之一。但是经验不足的医生可能对于髂嵴的体表定位把握不够准确,因此在实施骨盆外固定架前上固定时导致固定针的置入不当。骨盆外固定器的并发症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不能在体表内外正确地定位髂骨,解剖结构干扰皮肤与骨进针点间的定位或骨穿入部位存在损伤等。

目前骨盆外固定器的置入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图1):(a)前上固定,自前后方向垂直髂嵴置入固定针(称为Sla¨tis固定架);(b)前下固定,固定针在髋臼上前后方向置入;(c)嵴下固定,固定针自髂前上棘(ASIS)平行髂嵴置入髂嵴的皮质下骨。

图1 骨盆外固定器的三种置针类型:(a)前上/Sla¨tis固定架(b)前下/髋臼上固定架(c)嵴下固定架。

2009年J Orthop Trauma 上的一篇文献对于嵴下型骨盆外固定器的手术技术,疗效及原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图3),该技术操作主要具有如下优点:固定针的置入更容易,更轻的皮肤刺激,更少的针道感染和松动且对于髋关节的屈曲影响更小,允许穿衣、坐起和行走。尽管该技术不是新近的报道,但是国内应用并不普遍。但临床医生掌握这一技术必将会在临床处理骨盆骨折中带来很大方便。现将其技术要点及作者经验介绍如下。

手术技术

患者仰卧于手术床台上,在皮肤上标记ASIS和髂嵴的前面轮廓。于腹股沟下区与髂嵴走行一致从髂前上棘髂嵴上做约2cm的皮肤切口(图4)。钝性剥离腹股沟韧带的附着点,暴露ASIS的前面。将穿刺套管装置(套管针/钻套/针套)于ASIS前后、上下拧入以确定进针点。由于髂嵴是悬突地,进针点可放在可触及的ASIS的中心内侧,允许将螺纹针置于髂骨内部皮质的外侧。进针点确定之后,一手移动套管针,另一手固定钻套。用4.0-mm钻头钻开外部皮质,方向与髂嵴的前面平行朝向髂骨粗隆(IT),对侧手通过拇指和食指固定于髂嵴上指导钻孔方向。保持套管针在适当的位置上,取下钻头,置入5-mm螺纹针(长150-180mm)直至螺纹针的螺纹全部置入骨质内。螺纹针要对准髂嵴内外皮质间的IT。这需要在低速钻模式下进行操作以便钝性的螺纹钉能沿着髂骨内外皮质之间的路径置入,在于髂嵴的IT上改变方向之前,不要将内外皮质钻透。置入针的位置可通过影像增强器进行检查核实(图5),然后以同样的方式置入另一侧的螺纹钉。用150或180mm的两根连接棒完成固定架的组装,两枚螺纹针与连接棒间用两枚夹钳固定,两根连接棒间用一枚夹钳固定(图2,6)。手术操作时间大约10分钟。

    

图2 即使是肥胖患者也能良好的耐受嵴下骨外固定架,如图所见这一140kg的女性患者可在腹部围裙遮挡下带架坐起。

      

图3 此图是一例嵴下外固定后的出院患者,可进行穿衣,坐起和行走,完全胜任剖腹手术及结肠造瘘术后的后继处理。A,前面观B,侧面观。

        

图4 确立嵴下外固定架的体表骨性标志,皮肤切口及钻孔/入针方向。手术医生的左手固定在髂嵴的髂骨粗略上以指导固定针的置入。

          

图5 通过影像增强器术中证实嵴下型外固定器的固定针在髂嵴骨质内的位置。

图6 嵴下外固定器固定3个月,固定器取下之前的X线图像。

如果骨盆环前后均需要稳定,首先常规行后侧固定。有时不能复位或维持后侧复位,此时会实施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然后置入固定针,但不安装固定架,将固定针作为“操纵杆(joy sticks)”以利于为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控制和维持半骨盆到想要的位置,待后侧骨盆环稳定后再完成固定架的安装。

术后入钉部位辅料包盖,保持干燥直至伤口愈合。骨盆内相关复合损伤稳定后允许患者活动。

作者经验

1992-2006年间,作者应用嵴下骨盆外固定器作为最终的固定方式固定于前骨盆复合体上治疗不稳定性骨盆环断裂共20例,其中女6例,男14例,平均年龄为39.2岁(范围19-66岁)。其中18例患者的骨折损伤分类为:B1型1例,B3型3例,C1-1型5例,C1-2型3例,C1-3型1例,C2型5例。2例患者由于X线片丢失不能进行骨折损伤分类。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2年(范围2-7年)。

固定器维持固定直至术后平均10.7周(范围4-22周)考虑骨盆环损伤已愈合后/或稳定。唯一例外的是1例患者因需要纠正显著的耻骨支骨折移位,于4周后行钢板固定并重新安装外固定器。

所有外固定器均为患者所耐受,患者在允许活动后均能穿衣,做起(图3)和行走。外固定架取出之前,4例患者(20%)出现浅表的针道感染,通过局部伤口处理和应用抗生素后成功治愈,其中3例患者(2例患者存在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例存在绿脓杆菌感染)需要应用2周抗生素,第4例患者需要应用抗生素5.5周(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在外固定应用后平均6周(平均2.5-17周)感染得以诊断。从诊断感染到外固定器移除的平均时间为5.4周(范围3.5-5.5周)。所有感染患者中无继发性固定针松动病例,固定器的移除时间不受感染的影响。未见复位丢失,嵴下骨盆固定相关的其他并发症发生。

作者认为嵴下入针固定能准确地确定体表骨性标志(ASIS和IT),且这一部位始终存在足够的骨质以便置入固定针。因此,嵴下外固定方式使得外固定器的使用变得更为可靠和便利,经皮固定方式使固定器可重复利用,可不必应用图像增强器和特殊的导向尺。固定架能被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耐受。此外,也允许患者穿衣,做起和行走;患者可完全胜任必要的腹壁手术;并降低整体并发症的发生率。

对于该技术更为详解的介绍,请参考原文:ernal Fixator Technique,Results, and Rationale.pdf

编辑: orthop002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