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疼痛加重,结节性病灶增大并开始出血,同时大腿肿胀加剧。患者只进行了姑息性放射治疗。
血管肉瘤罕见,其与残留异物可能的因果关系仅见于个案报道。血管肉瘤占全部软组织肉瘤的1%~2%。尽管罕见,世界范围内每千万人口也约有2例血管肉瘤发生。其5年生存率不足20%。非皮肤型血管肉瘤的治愈率极低,而且复发率极高,超过80%。
我们在试验动物中观察到异物可诱发肉瘤的发生,但在人类相似的病例报道却很少见。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患有严重痛性骨关节炎的老年患者的治疗手段之一。在较年轻的病例中,慎用该技术的原因不仅由于关节假体的使用年限不确定,也由于假体相对 长期地存留体内,可能使患者处于各种其他潜在的风险之中。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晚期并发症已为人们所熟悉,但可能发生于假体部位的软组织肉瘤最近才引起人们注 意,如脂肪肉瘤、滑膜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骨肉瘤。
恶性肿瘤与全髋关节置换术之间的相关性值得关注,由于该手术非常普遍,应对其肿瘤发生风险进行量化。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所使用的任何材料,包括各种合金、聚合材料和陶瓷材料等,应考虑其潜在的致癌性。
尽管假体装置在骨科的应用越来越多,但由于假体材料引起的潜在组织不良反应(包括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可能被低估。我们不仅必须要考虑假体对组织的局部影响,也应考虑到经血液循环带来的腐蚀物,以及由淋巴系统传送的可溶性产物或磨损碎屑引起的全身影响。
一些研究对来自钴铬假体的磨损颗粒的毒性和致癌性进行了观察。Penman和Ring报道了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5年在钴铬假体部位发生骨肉瘤的病例,提 出金属碎屑诱导肿瘤发生的可能性。Malcolm和Bago-Grannel等报道了与McKee-Farrar和Charnley-Muller关节置 换相关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Weber报道了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相关的上皮样肉瘤病例。
尽管目前普遍认为聚乙烯碎屑不具有致癌性,但Carter和Roe证实在大鼠中注射聚乙烯碎屑可诱导肉瘤形成。
McDonald等推测,肿瘤的发生可能继发于患者所暴露的金属量。
Bischoff、Bryson以及Jennings等认为,残留体内的异物可能通过实性肿瘤发生而与人类血管肉瘤的形成有关。诱导这些肉瘤形成的明确的 关键性因素包括结构、异体材料的数量及足够长的潜伏期,使得这些非典型肿瘤在异常环境中发生发展。文献综述显示,在报道的关节置换组患者中,肉瘤形成的平 均潜伏期为6~10年,在接骨组为15~19年。
本文报道的病例满足上述所有标准,并具有独有的特征。如果将初次关节置换作为其肿瘤触发点,则潜伏期长达30余年。如果将翻修手术作为触发点,则为10 年。每次手术使用的金属装置越来越多。有关关节假体周围恶性肿瘤形成的报道仅有25例,其中仅7例报告有假体松动,且仅有4例自金属假体植入到血管肉瘤形 成的潜伏期超过20年。
在我们的患者中,初次置换假体和翻修假体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后出现松动。关于松动这一因素在促进纤维囊形成,并最终导致实性肿瘤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尚难作出评论。
目前尚不清楚金属离子及其他腐蚀性产物的细胞毒性效应,甚至宿主对颗粒碎屑的任何间接反应与肿瘤发生有何直接关联。有学者推测,形成肉瘤的机制可能与继发 于颗粒碎屑的骨溶解的发生机制类似。然而,在Mathieson等、Paavolainen等和Visuri等的研究中,肉瘤在任何部位的发生风险似乎均 未增加,无论局部还是全身。
结论
在我们的病例中,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后邻近区域血管肉瘤的形成很可能是一种巧合。无明确的证据证明合金之一、骨水泥或某些其他原因诱发了肿瘤的形成。整块关节假体的存在和恶性肿瘤发生之间的可能关联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尽管本病例只是单一病例的报道,鉴于其意义重大,仍付诸发表。我们希望这篇病例报道能够提醒或鼓励其他骨科医师或肿瘤科医师,报道其他类似的病例。
持续对个案病例进行报道,以及对大型患者队列继续保持谨慎和随访十分必要,如有可能,应对这些病例建立某种形式的注册登记机构,如欧盟骨科与创伤学会 (European Federation of National Associations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EFORT)和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AAOS)。
分页:
[ 1 ]
[ 2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骨肉瘤相关文章
骨科疾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