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西方,外侧盘状半月板更多见于亚洲人群。外侧盘状半月板因其形态学上较正常半月板更大更厚,故更易撕裂,特别是有着高运动强度的青少年。除了无症状的半月板撕裂可保守治疗外,大部分青少年患者需外科治疗,而根据撕裂的位置和类型,大部分严重损伤的半月板进行了部分、次全或全部切除。
手术虽暂时缓解了临床症状,但对青少年下肢轴线是否存在影响此前并无研究。对此问题,中国南京鼓楼医院关节病诊疗中心蒋青教授团队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发布在近期的J Bone Joint Surg Am上。
此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04-2013年在其关节中心接受关节镜手术的298位青少年患者(年龄低于20岁)。患者根据其半月板形态类型分成3组:A组(外侧盘状半月板撕裂),B组(外侧非盘状半月板撕裂),C组(外侧非盘状半月板且无撕裂)。分别测量了手术前后患者立位胫股角(TFA)以及机械轴偏向(MAD),对比了手术前后以及盘状非盘状半月板的下肢轴线区别。
结果表明,术前TFA与MAD的显示,A组相比于B组或C组有着更加明显的内翻畸形。与术前相比,术后A组和B组TFA与MAD明显减少,且A组减少更多,C组则没有明显改变。
外侧盘状半月板撕裂的青少年患者相比于非盘状或正常半月板,表现出更明显的内翻,而切除术可导致明显的外翻改变。对于严重内翻畸形的患者,内翻角可在术后减少,趋于正常。但没有内翻畸形的患者,术后则易出现外翻畸形。半月板部分切除术亦会产生外翻倾向,但盘状半月板较非盘状更严重。
曾有研究表明,对中年人来说,外侧盘状半月板切除术对下肢轴线影响不大,但此研究显示,对于青少年来说,无论盘状或非盘状半月板撕裂,手术对其轴线的影响是显著的,而盘状半月板更甚。短期内,青少年下肢轴线在术后迅速改变,但对于长期来说,利弊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