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

2011-08-15 00:00 来源:医师报 作者:
字体大小
- | +

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是创伤及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齐宝庆等报道,如果不进行干预,采取保守治疗的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的LEDVT发生率为56.67%。

2005年3月2008年8月,青岛海慈医院骨科医师们进行了应用丹红注射液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能明显改善下肢骨折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降低LEDVT发生率。丹红注射液能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患者LEDVT。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入选70例非手术治疗的稳定型下肢骨折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16~73岁,体重46~103 kg。所有患者均无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计数正常,随机均分为两组:丹红组40例,对照组30例。

给药方法  70例患者均采用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皮牵引和骨牵引等保守治疗,丹红组给予丹红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滴,1次/d,连用10天。对照组不给予抗凝药物治疗。

观测指标  (1)入院第1天和第11天检测血液黏度、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2)入院第11天行患肢静脉超声检查,显示静脉管腔内无血流信号后,将超声探头压迫患处扩张的静脉,检查其可压缩性,不能压缩或仅部分压缩者提示血栓存在。(3)观察患肢肿胀和疼痛情况,患肢足背动脉搏动以及末梢血运情况,患肢的感觉运动功能情况。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研究结果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丹红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丹红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有下降趋势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LEDVT发生率比较  经患肢静脉超声检查发现,丹红组发生7例LEDVT,发生率为17.5%;对照组发生10例LEDVT,发生率为33.3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安全性比较

两组均未出现骨筋膜室综合症和下肢坏死的情况。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制动状态,主要与静脉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壁内膜损伤有关。此外还与骨折有一定的关系,骨折对组织及其他血管的损伤可激活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使凝血因子增多,血液凝固性增高。患者卧床休息、肢体的活动受限导致静脉泵功能丧失,使静脉过度扩张,这种静脉的过度扩张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一个重要因素。

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丹参和红花。丹参性苦、微寒,可活血化瘀,凉血消痈;红花性温、味辛,归心、肝二经,可活血通经、去瘀止痛,二者均是传统的活血化瘀药物。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丹参的有效成分为丹参索和丹参酮,是良好的自由基清除剂,其中丹参索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远远超过超氧化物歧化酶;另有研究发现,丹参中的丹参素对细胞因子活化内皮细胞有抑制作用,从而有利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丹参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和抗氧化损伤作用;丹参索还可防止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丹参酮ⅡA可拮抗LDL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通过抗氧化作用保护血管内皮。红花的有效成分为红花甙、红花黄色索,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的功效。

祖国医学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中医“脉痹”、“癖血流注”、“肿胀”等范畴。多由于气机不畅,瘀血阻于脉中,或瘀血与湿热互结,阻于脉络所致,其根本病机为脉络血癖湿阻。我们认为丹红注射液主要由活血化瘀中药丹参和红花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针对根本病机治疗,因此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药物,尤其对于血瘀湿重患者,可实现瘀血去除、脉络通畅、水湿自去。

本研究证实丹红注射液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与抗血栓的其他药物比较,丹红注射液的应用范围相对广泛,尤其对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可以使用,因此,具有副作用小、廉价、安全、有效及适用范围广泛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编辑: 唐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