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结缔组织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关节、椎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据初步调查,我国AS的患病率约为0.3%,男女之比约为2.3:1,女性发病较缓慢且病情较轻。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高峰发病年龄为20-30岁,4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1]。
AS是一种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病变特点是从骶髂关节开始,沿脊椎缓慢向上进展,或同时向下蔓延,累及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累及上肢关节少见。早期病理性标志为骶髂关节炎,脊柱受累晚期的典型表现为“竹节样改变”[2]。AS从初次出现慢性症状到确诊一般要经过5-10年。控制病情进展、降低致残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合理、及时的治疗。
二、AS的诊断标准
近年来AS的诊断较多采用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表1)。但随着对AS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一些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如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TNF)抑制剂]出现后,修订的纽约标准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2009年国际脊柱夫节炎评估协会(The Assessment of SpondyIArthritis international Society,ASAS)制订的脊柱关节病诊断标准中的中轴型脊柱关节病诊断标准(图1)有助于早期AS的确诊和后期治疗方案的确定[3]。
确诊AS:满足放射学标准加上临床标准1-3条中的任意一条。骶髂关节炎X线分级:0级,正常;I级,可疑或极轻微的骶髂关节病变:Ⅱ级,轻度异常,可见局限性侵蚀、硬化,但关节间隙无改变:Ⅲ级,明显异常,至少伴有以下一项改变:近关节区硬化、关节间隙变窄或增宽、部分强直;Ⅳ级,严重异常,完全性关节强直。
三、AS的治疗方案
治疗目标:(1)缓解症状和体征:消除或减轻症状,如背痛、关节痛、晨僵和疲劳;(2)预防和矫正畸形:减缓脊柱和关节破坏进程,对脊柱或髋、膝等大关节强直或严重畸形者通过手术矫正;(3)改善功能: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身体和心理机能,如脊柱活动度、社会活动能力及工作能力。
治疗原则:早期以药物治疗为主,晚期脊柱或髋、膝等大关节发生强直或严重畸形时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
(一)非手术治疗
1.非药物治疗
(1)患者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定期的疾病知识宣教,使其建立对疾病的充分认知。长期治疗计划还应包括患者的社会心理和康复辅导。
(2)姿势与体位:日常活动中保持最大功能位姿势,以防出现脊柱和关节畸形。包括站立时挺胸、收腹和双眼平视前方;坐位时胸部直立;睡硬板床,多取仰卧位,避免促进屈曲畸形的体位;睡矮枕,出现上胸椎或颈椎受累时停用枕头;四肢大关节应保持功能位,避免非功能位强直。
(3)功能锻炼:规律地体育锻炼是AS治疗成功的基础。每周至少5天,每天至少锻炼30min。深呼吸及用力咳嗽可增加胸廓扩张度,增强椎旁肌肉和增加肺活量,保持关节活动度,预防或减轻残疾。
(4)对疼痛、炎性关节或软组织给予必要的物理治疗。
(5)活动期间注意休息,摄入富含钙、维生素及营养的膳食,多吃水果。需戒烟、戒酒。
2.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NSAIDs可迅速改善AS患者的腰背部疼痛和晨僵、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及增加活动范围,可作为早期或晚期症状治疗的一线药物。与按需应用相比,长期持续应用NSAIDs可预防和阻止AS新骨形成,尤其是选择性COX-2抑制剂不仅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还可预防和阻止AS影像学进展[4]。处方NSAIDs时,需权衡心血管、胃肠道及肾功能损伤酌风险。相比非选择性NSAIDs,长期应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胃肠道损伤较小,具有较好的全胃肠道安全性。
(2)柳氮磺吡啶:可改善AS外周关节的疼痛、肿胀、晨僵,并可降低血清lgA水平和其他活动性实验室指标,但对中轴症状疗效欠佳。推荐剂量为每日2.0g,分2-3次口服。柳氮磺吡啶起效较慢,最大药效通常出现在用药4-6周。为弥补其起效较慢及抗炎作用较弱的缺点,可选用一种起效快的NSAIDs联合应用[5]。
(3)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不能阻止AS进展,且不良反应大。一般不主张口服或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AS。顽固性肌腱端病和持续性滑膜炎可能对局部糖皮质激素反应好。对全身用药效果不佳的顽固性外周关节炎(如膝关节)可行关节腔内糖皮质激素注射,一般每年不超过2-3次。
(4)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一种新型的控制AS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炎和阻止疾病进展的作用。经研究证实能有效治疗AS的生物制剂只有TNF-α抑制剂[6]。TNF-α抑制剂主要包括依那西普(etanercept, 25 mg/支,辉瑞,美国)、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 mab,100 mg/支,西安杨森,美国)及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40 mg/支,雅培,美国),治疗AS的总有效率达50% -75%。TNF-α抑制剂的特点是起效快,抑制骨破坏的作用明显,对中轴及外周症状均有显著疗效,患者总体耐受性好。TNF-α抑制剂治疗12周有效者建议继续使用,一种TNF-α抑制剂疗效不满意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选择另一种制剂。
生物制剂有可能发生注射部位反应或输液反应,有增加结核感染、肝炎病毒激活和肿瘤的风险。依那西普不会引起表达跨膜TNF的免疫细胞裂解,使其诱发结核感染和肿瘤的风险降低[7]。用药前应进行结核、肝炎筛查,除外活动性感染和肿瘤,用药期间定朔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8-18]。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治疗的目的
AS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矫正畸形,改善功能,缓解疼痛。
2.手术适应证
AS患者出现导致明显功能障碍的脊柱后凸畸形,髋、膝关节强直,髋、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伴有结构破坏的X线征象,应考虑采用脊柱矫形手术或关节置换手术。手术效果是长期的、稳定的、可靠的,但术前应告知患者手术目的是治疗AS导致的严重脊柱畸形和关节功能障碍,而不是治疗AS疾病本身[19]。
3.术前准备
(1)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AS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一般较正常人群高,是病情活动的指标,不是判断能否手术的依据。但如果AS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超过正常值数倍以上,则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风险增加。
(2)骨质疏松:脊柱强直后椎体缺乏应力刺激,导致骨质疏松在AS患者中非常普遍。术前应充分考虑骨质疏松给牢固内固定可能造成的困难。关节强直后也常并发骨质疏松,采用关节置换时应警惕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
(3)呼吸功能:AS患者的胸廓扩张受到限制,呼吸储备功能降低。术前除咳嗽、咳痰训练外,应常规行肺功能监测。对采用全麻的患者,如果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l)心于预计值的40%、最大分钟通气量(maximum ventilatory volume/minute.MVV)小于预计值的50%、肺功能<35%,则不能立即接受手术,必须通过训练等待肺功能改善。
(4)麻醉:术前应与麻醉师共同协商麻醉方式。颈椎强直患者可能造成麻醉插管困难,术前应准备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等T具。
(5)内科药物:AS患者在围手术期常常需要服用一些内科治疗药物,是否需要停药应根据不同的药物区别对待(表2)。应在减少手术并发症和维持药物疗效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利AS患者的术后康复[20-21]。
4.手术方式
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脊柱截骨术、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等。腰段脊柱截骨术可矫正腰椎畸形。对髋、膝关节强直,髋、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伴有影像学上的结构破坏者,可行髋关节置换术或膝关节置换术。
(1)手术顺序:脊柱与关节手术顺序,原则上应选择畸形最重和对患者功能影响最大的部位进行手术,同时考虑术中体位摆放的因素。髋、膝关节置换的手术顺序,原则上应先行髋关节置换术,先确定髋关节旋转中心。双侧髋、膝同时强直的患者,应先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再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也可一期行同侧髋、膝关节置换术,二期行对侧髋、膝关节置换术,便于术后功能锻炼。
(2)脊柱截骨术:常用的脊柱截骨术有Smith-Peterson附件楔形截骨术、多节段椎弓楔形截骨术、经椎间孔楔形截骨术。由于脊柱强直、椎管内径狭窄,造成截骨处应力集中和脊髓避让空间小,矫形手术中应注意避免脊髓、神经根、大血管损伤及脊柱不稳滑脱。在畸形矫正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术野内的脊髓,血压、呼吸、脉搏和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
(3)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强直后早期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者疗效优于延迟手术者。年龄不应成为AS髋关节屈曲强直畸形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限制,对高度屈曲强直畸形患者更应鼓励早期接受手术治疗。早期手术有利于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早期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出现的远期并发症,诸如假体松动,可随着假体设计与技术的改进及完善而逐渐减少。
(4)膝关节置换术:AS患者常常存在骨质疏松,因此术中应警惕安装假体时发生骨折。对于超过60。的严重屈曲畸形患者,术中应注意胭血管和腓总神经牵拉损伤[22]。
5.术后管理
(1)功能康复:康复重点在于提高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控制疼痛、提高运动感觉的协调能力。提倡早期、积极的主动训练。
(2)镇痛、预防DVT:可参见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相关指南[23-24]。
(3)术后用药:手术并非病因治疗,术后应在内科医生的协助下尽快恢复AS药物治疗。
(本文由沈彬、裴福兴整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