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髋关节置换技术(THA)的逐渐成熟,在假体设计、固定方式、手术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理论也日趋完善。对于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观察和预防,成为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倍受关注。虽然对于THA是否常规缝合关节囊与周围肌肉一直存在争议,但是修复分离肌肉,增加周围软组织平衡可能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早期脱位的现象已被多数研究证实。而肌肉修复的高失败率一直是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难题。
近日,Yu C. Lee等(澳大利亚)在JOA发表的一项研究中,通过研究股骨大、小转子处肌肉的运动来分析体位对THA患者早期恢复的影响。该研究还首次描述了髋关节在屈曲30°和60°时,转子部肌肉的运动情况。
该研究数据通过String模型从20具尸体标本中获得。按照肌纤维走向近似原则对梨状肌、闭孔内肌、闭孔外肌、臀中肌、臀小肌给予分区,测定每个分区在3个解剖平面(伸—屈位、内旋—外旋位、内收—外展位)和2个特殊体位(屈髋30°、60°位)的长度变化(结果下图1-5所示)。
图1 梨状肌在各位置运动情况示意图
图2 闭孔外肌在各位置运动情况示意图
图3 臀中肌在各位置运动情况示意图
图4 闭孔内肌在各位置运动情况示意图
图5 臀小肌在各位置运动情况示意图
相较于传统观点,作者认为梨状肌不仅是外旋肌,同时也是外展肌,而闭孔外肌除了外旋亦有内收作用。臀中肌、臀小肌在传统观点中作为外展肌,但作者研究中证实两者前部也有屈髋和内旋作用,后部有外旋作用,而且臀中肌的后部具有伸髋作用。
综上各肌肉的运动分析,对于髋关节后侧入路,术后在仰卧、坐位、行走时,最佳体位是保持患肢外展外旋位。而临床上双膝间垫枕的健侧卧位也是可以被接受的,如图6所示。对于外侧入路时,为避免臀中肌处于张力状态,患肢禁止外旋,推荐体位如图7所示:内旋内收位或者踝部垫枕的健侧卧位。
图6 外展外旋位(后侧入路)——双下肢间垫外展枕仰卧位或者双膝间垫枕健侧卧位
图7 内收内旋位(外侧入路)——双下肢“十字交叉”仰卧位(健侧在上)或者双踝部垫枕的健侧卧位
【编者按】出于防止术后早期脱位的考虑,目前所有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规体位基本都采用外展中立位。此文从保护修复肌肉角度分析体位因素,给临床一个新的思维空间,具一定指导意义。同时也应该引起临床上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软组织失衡、肌无力等并发症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