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 1000 条关于 89u주식1차디비^ㅣ텔darknessDB 的文章

MCP-1 可以作为残余肾功能丧失的预测因子

2018.04.09 MCP-1 可以作为残余肾功能丧失的预测因子

肾功能与透析患者心血管病死亡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预测残余肾功能中的潜在作用。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的 Kidney Disease 杂志上。MCP-1 是一种单体多肽,是诱导循环中的白细胞趋化至炎症部位的一种细胞因子。 MCP-1 可能与 HD 患者发生低度炎症相关,可作为单核细胞特异性
1型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癫痫

2016.11.17 1型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癫痫

通常对于 1 型糖尿病 (T1DM)患者而言,其常见并发症主要为免疫性(如自身免疫多腺体综合征)或代谢(如急性酮中毒或慢性血管性并发症)及非代谢性并发症(如抑郁症)等。近期,有研究表明 T1DM 与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癫痫有着潜在的关联。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应用健康研究所的 Dafoulas 教授等所做的一项大型前瞻性
“熊猫眼”征1例

2014.07.23 “熊猫眼”征1

患者女性,因“癫痫发作导致头面部外伤”就诊。查体可见右侧面部肿胀、结膜下出血。24小时后出现双侧眶周瘀斑——“浣熊眼”(图1)。神经影像显示右侧眼眶内侧壁骨折伴出血流入眼眶(图2),未见颅底骨折或耳后淤斑(乳突瘀斑)。图1. 双侧眶周瘀斑(浣熊眼征)。图2.头颅CT示右侧

2010.05.13 GLP-1对胰岛B细胞的临床影响证据

GLP-1对胰岛B细胞的临床影响证据点击此处观看在线视频( 此网站需要注册,可使用自己的帐号,或是使用公用帐号和密码:均为 GLPglp1
周智广教授:爆发型1型糖尿病的诊治进展

2007.11.18 周智广教授:爆发型1型糖尿病的诊治进展

爆发型1型糖尿病的诊治进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周智广教授周智广教授幻灯1幻灯2幻灯3幻灯4

2013.06.05 ASCO2013:二线治疗之PF-03446962 (ALK-1单抗)的1期临床研究

ALK-1是TGF-β的特异性受体,PF-03446962是ALK-1的单克隆抗体。索拉非尼治疗进展或无法耐受的24名患者参与了本项研究。药物的安全性尚可,3-4级的副作用包括血小板减少(12.5%)、脂肪酶升高、AST升高和腹痛(后三者的发病率均为4.2%)。抗ALK-1特异性的副反应毛细血管
海绵窦血管瘤 1 例

2015.05.21 海绵窦血管瘤 1

灰质出现等信号占位性病变,对比增强轴位 T1WI,依次为 6 分钟后和 15 分钟后经过钆增强后的影像图,提示对比造影剂在左侧海绵窦病变部位进行性汇集。红细胞标记显像示左侧海绵窦区摄取增加。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Hs)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其占蝶鞍区占位性病变的 1% 左右,且男女发病率不同,据统计
脊髓粒细胞肉瘤1例

2014.12.17 脊髓粒细胞肉瘤1

近日,AJNR杂志刊登了如下一则病例报道。患者男性,30岁,患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腰骶疼痛放射至双下肢1月余。图1.失状位NECT扫描重建显示脊髓腰骶部分叶状软组织密度样病变,L5与骶椎体后壁呈扇形。图2—4. 失状位T2WI(图2)和相应的失状位T1WI(图3),以及增强的失状位脂肪抑制
翼腭窝神经鞘瘤 1 例

2015.06.10 翼腭窝神经鞘瘤 1

近日,来自阿拉巴马伯明翰大学的 Philip 教授等人发表了一篇病例报道,在线刊登在最近的 AJNR 杂志上。患者男性,18 岁,左鼻腔慢性阻塞,无鼻出血。图 1-3. 水平位 CT 扫描(图 1)、MRI T2WI(图 2)和对比度增强型脂肪抑制像 T1WI(图 3)显示左侧翼腭窝可见一巨大的、可扩增的
脂肪瘤性脑膜瘤 1 例

2014.11.13 脂肪瘤性脑膜瘤 1

近日,AJNR杂志刊登了如下一则病例报道。患者男性,61岁,因「持续性头痛」就诊。图1. 水平位普通CT扫描显示右侧颅窝可见一髓外肿块,肿块内可见钙化和脂肪样表现。图2. 头颅MRI水平位T1像显示高信号,符合脂肪成像表现。图3. 增强后MRI可见肿块边缘轻度信号增强。脂肪瘤性脑膜瘤脂肪瘤性脑膜瘤,顾名思义,脑膜瘤
颈椎巨大脂肪瘤1例

2014.07.01 颈椎巨大脂肪瘤1

病例:患者女性,53岁,左侧颈部出现无痛性肿块(缓慢增大),体重无明显减轻,无发热及颈部挫伤史。颈部CT增强扫描 . 水平位(图1)、失状位(图2)、冠状位...10厘米或重量大于1千克。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变的大小、位置和增长速度。大多情况下,颈椎脂肪瘤是无痛、非固定、可触摸到的,生长较为局限,患者通常
维生素K1注射液的严重过敏反应

2011.12.26 维生素K1注射液的严重过敏反应

维生素K1注射液临床主要用于维生素K 缺乏引起Ⅱ、Ⅶ、Ⅸ、Ⅹ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或异常而致的出血,香豆素类、水杨酸钠等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和新生儿出血,以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所致的体内维生素K 缺乏。2004年11日至2011年5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维生素K1注射液
上一页 1 2 3 ... 38 39 40 ... 48 49 50 下一页 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