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发病率和病死率高,而且常合并有内科代谢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或其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
文献首次报道的双侧股骨颈骨折是发生在精神病患者,主要是由药物或电击疗法造成。自从1957年肌松剂在临床上使用,双侧股骨颈骨折发病率有所下降。然而,最近又有文献报道患者由于癫痫发作或电击意外发生双侧股骨颈骨折。
过去40年里,文献共记载了25例双侧股骨颈骨折,其中大部分是由于癫痫强直性痉挛引起的。因此,目前临床上对于这种原因引起的双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仍存在争议。 Freitas博士等最近在Current Orthopaedic Practice报道了一例老年患者的双侧股骨颈骨折病例。
80岁老年男性,因癫痫抽搐发作急诊入院。用药控制抽搐症状后,患者主诉由于双侧髋部疼痛不能坐起。体格检查发现下肢轻微移动即可引起疼痛,而且下肢呈轻微外旋位。髋部X线平片提示股骨骨质疏松,双侧股骨颈骨折(图1)。
图1:术前髋部X线平片提示双侧股骨颈骨折
患者自5年前发生脑血管意外后即开始有癫痫发作,发病以来一直口服药物控制。4年前因前列腺癌行切除术治疗,还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贫血。入院后行核素骨扫描排除前列腺癌骨转移。
完善术前检查和相应的术前风险评估后,在腰麻下行双侧双极非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取仰卧位,经Hardinge入路切开先行左侧半髋置换术,闭合皮肤后再行右侧半髋置换术,无需变换体位。术中很轻松即可完成髋关节脱位,无需松弛痉挛肌肉。术后双侧切口行真空引流渗液。
由于术中出血较多,术后应立即输注2个单位全血,围手术期未发生并发症。术后第一个24小时用外展支具固定双侧下肢,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和导尿管。术后应避免盘腿,可在理疗师指导下站立。为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预防性静滴依诺肝素60mg/天,共30天。
术后第5天,即可安排患者出院,可拄双拐行走。术后第30天,患者因发热和右髋部红斑来院就诊,但发病前5天均无髋部疼痛症状。体格检查未发现伤口有分泌物,伤口无挛缩,关节稳定性好。髋部X线平片未发现假体松动(图2),双侧髋部内侧可见明显钙化灶(术前没有)。
图2:双侧两极非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术术后30天髋部X线平片
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8700/mm3(参考值:4000-10000/mm3),C反应蛋白0.4mg/dL(参考值:<0.6 mg/dL),红细胞沉降率25mm/60min(参考值:<15mm/60min)。考虑患者可能有伤口浅表感染,予环丙沙星(400mg/12h,5天)抗炎治疗,4天后右髋部症状明显缓解。术后3个月和半年,患者门诊随访未诉不适,可拄拐行走9米。
作者认为临床医生应警惕那些癫痫强直性痉挛患者可能发生双侧股骨颈骨折,因为这些患者在症状得到控制后经常配合查体或出现精神障碍,很容易漏诊骨折。由于这类患者多合并有其他系统的疾病,因此,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的多学科合作诊疗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年轻患者发生双侧股骨颈骨折应首先考虑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然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还需要考虑到其他影响因素。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和骨折不愈合率分别为9.7%和18.5%,而再手术率高达20%-26%。因此,考虑到上述影响因素,髋关节置换术可能是最合适的方法,尤其是对于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
在这个病例里,选择手术方案主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合并的疾病、骨折类型和受伤前活动水平。作者选择双侧两极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双侧股骨颈骨折的原因是患者受伤前都是在家里拄拐行走,对活动要求不高。虽然非骨水泥型假体可增加术中骨折概率,但其可减少发生肺部并发症。另外,半髋置换术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要比全髋关节置换术少。
由于双侧股骨颈骨折很少发生,所以相关的大样本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很缺乏。考虑到这类骨折暂时没有相应的参考指南,临床医生术前应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改善患者症状和早期下地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