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老年膝关节重度骨性关节炎的良好方法,但是该手术在改善患者功能之外也带来一定的软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部分患者在术后会出现膝关节周围的肿胀和疼痛、股四头肌肌力下降等问题。冰冻疗法可以收缩局部血管降低血流量,改善局部炎症反应、消除局部肿胀,同时可以减少疼痛的神经信号传导,因此,在临床中膝关节置换术后往往会给予膝关节周围冰敷降温处理。
截止目前,局部的冰冻疗法已从最初的第一代塑料袋包裹碎冰发展到第三代的电脑辅助持续控温的设备,最新的冰冻疗法设备不再需要人工注入冰水或冰块,而是可以设定和维持在一定的温度,而且可以通过电脑调节可使局部温度逐步升高。
那么和传统的冰袋降温相比,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使用新型的冰冻降温装置就一定能够更好的降低疼痛吗?为此,比利时的Thienpont医生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现在术后疼痛等方面新型的持续冰冻降温装置并无显著优势。其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的11月的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杂志。
作者纳入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因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住院进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排除合并感染、神经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入传统冰袋降温组和新型冰冻装置组,每组各58例患者。剔除失防和不愿意接受冰冻治疗的患者后,每组各有50例患者完成研究。新型冰冻装置组患者的平均年龄67.5岁,男女比例15:35,平均身高体重指数为30kg/m2,;传统冰袋降温组患者的平均年龄68.5岁,男女比例10:40,平均身高体重指数为29kg/m2,两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所有患者接受同样的微创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给予多模式的预防性止痛治疗,术前给予1g的对乙酰氨基酚和100mg的塞来昔布口服,术中给予带有肾上腺素的局部浸润麻醉,术后不留置引流。对于术后突发疼痛给予多模式的镇痛治疗,包括:4次剂量的1g对乙酰氨基酚、2次剂量的100mg塞来昔布、吗啡(第一48小时内)和曲马多(48小时之后)。
术后12小时内使用轻薄的罗伯特-琼斯压缩敷料以便与冰袋和新型冰冻装置产生作用。新型冰冻装置治疗组患者在术后即刻给予4小时的11℃的降温治疗,在第二天开始,每天上午和下午在结束理疗后分别给予2小时的降温治疗,晚上和夜间由患者根据冰冻治疗舒适程度和止痛效果而自由选择是否进行冰冻降温治疗,有47例患者选择了夜间持续冰冻降温。
对照组的传统冰袋降温组患者在进入麻醉复苏室之后给予两个冰袋放置于膝关节前方和一个冰袋放置于膝关节后方,冰袋温度大约在-17℃,冰敷持续15分钟。在术后2小时和4小时,再次重复冰敷。在日间康复治疗之后每天上午和下午分别给予15分钟的冰敷治疗。夜间根据患者需要再次给予冰袋冰敷,冰敷时没有使用加压装置捆绑冰袋。
研究发现:无论使用哪种冰冻降温方法,每组患者均自我感觉疼痛减轻,但是两组患者在休息、运动、步行时的视觉疼痛评分并无显著差异。术后第二天的视觉疼痛评分和止痛药物吗啡、曲马多的用量方面两组患者也无显著差异。
表2 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止痛药物使用对比
在术后6周时冰袋降温治疗的患者的主动屈膝角度优于新型冰冻装置治疗组,分别为120°比114°,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为使用新型冰冻装置时患者膝关节要较长时间的维持在伸直位。除此之外,两组患者在膝关节活动度、直腿抬高角度、步行距离、肿胀等方面并无显著差别(见下表)。
表3 术后6周内两组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因此,作者认为:和间歇性冰袋降温相比,此次研究并未发现新型冰冻装置经济成本和费用较高,而且并没有取得促进早期膝关节康复的预期效果,今后可能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来发现评估新型冰冻装置的治疗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