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钉固定是股骨干骨折治疗的金标准,对软组织的破坏及干扰较少,具有较高的骨折愈合率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很少需要二次手术。和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相比,髓内钉固定不需要切开显露骨折端,也不需要解剖复位,只要维持正常的力线使骨折端保持接触就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对于不稳定型的粉碎性骨干骨折,即使术中给予牵引操作也很难避免出现下肢短缩双下肢不等长,而一旦出现下肢不等长,则会造成骨盆倾斜、步态畸形和脊柱适应性侧弯等情况。目前有一些使用术前金属标尺拍摄下肢长度X线(见图1)、计算机导航等方法的报道来避免术中和术后出现下肢不等长。但对对于粉碎性股骨干骨折患者,有很多问题尚未得到回答,如:髓内钉固定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究竟有多高,对功能有没有影响,哪些需要手术。
图1 A 临床照片显示不透X线的铅尺情况 B 将铅尺放于下肢后方拍摄的X线
美国的Dolfi Herscovici Jr医生在髓内钉固定术后对患者股骨长度进行CT扫描,最终发现下肢不等长在粉碎性股骨干骨折患者中非常常见,但不会影响大多数的患者的功能,只有当下肢不等长短缩超过1.5cm时才可能需要进行返修手术,其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9月的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杂志上。
作者前瞻性研究2002年7月至2005年12月使用顺行或逆行髓内钉治疗的AO分型B型C型股骨干骨折83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30岁,其中8例为双侧股骨干骨折。B型骨折42例,占51%,其中男性30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31岁,27例患者为单纯股骨干骨折;7例患者为开放性骨折,6例患者为多发伤患者,按照开放性骨折分型I型、II型和IIIA型的例数分别为2例、1例和3例;剩余2例患者为开放性骨折II型骨折。B型骨折中有21例多发伤患者使用逆行髓内钉。
C型骨折33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1岁,其中21例为多发伤患者,10例患者为开放性骨折,4例多发伤合并股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的骨折分型分别为开放性骨折I型1例、II型1例,IIIA型2例,剩余6例开放性骨折为II型骨折3例IIIA型1例IIIB性能2例。21例多发伤骨折患者中有17例使用逆行髓内钉固定。
术中使用括髓技术使括髓直径要比最终插入的髓内钉直径大1至1.5mm。在术后第一天或第二天进行双下肢的数字化CT扫描,患者仰卧位髋膝关节完全伸直,测量股骨头中外1/3至股骨内髁中外1/3的长度。
结果发现:98%的患者存在下肢不等长,平均短缩长度为0.58cm。双侧骨折患者下肢的不等长平均为0.53cm。B型、C型骨折患者的下肢不等长分别平均为0.44cm和0.78cm。骨折类型以及是否属于双侧骨折与术后双下肢不等长之间并无联系。对短缩超过1.25cm的患者建议行返修手术,只有7%(6例)的患者下肢不等长短缩超过1.25cm,2例患者拒绝再次手术,而另外2例B型骨折和2例C型骨折的患者在初次内固定术后平均2天内进行了返修手术,返修术后再次CT测量时的下肢不等长为0.2cm。
图2 A CT扫描显示一例C型骨折顺行髓内钉固定术后骨折块分离1.5cm B术中透视显示股骨干骨块分离 C 使用back-slapping( 回敲?)技术操作后的透视显示移位的骨块已得到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