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刃剑:脊柱转移瘤患者的围手术期输血

2014-09-12 21:14 来源:丁香园 作者:陈为歌
字体大小
- | +

目前,手术治疗已经成为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只要适应症选择得当,治疗效果令人满意。但是,伴随手术,诸多问题随之而来,术中失血不可避免。于是很多临床医生想办法来减少出血,术中失血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目前常用的减少失血的办法有:抗纤溶药物的应用、术中控制性低血压、自体血回输(回输前清除血液中的肿瘤细胞)等。

另有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发现,围手术期应用氨甲环酸可明显减少脊柱转移瘤手术的术中出血量,降低输血率。当以上措施均无法控制失血时,就只能亮出最后的杀手锏—输血。关于脊柱转移瘤患者围手术期输血问题,目前还是存在争议的。一般来说,贫血会增加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但有些研究也发现,异体输血会导致预后更差,增加患者的并发症率及死亡率。

手术患者接受异体输血的常见风险包括: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性肺损伤、感染性疾病的传播等,尚有证据表明:异体输血可能增加术后细菌感染风险、肿瘤复发,加重本身肿瘤疾病,降低生存率,有些学者认为这可能与输血相关的免疫抑制有关。

近来,丹麦与美国学者联合进行一项研究,探讨脊柱转移瘤患者围手术期异体输血是否为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相关研究结论发表在Eur Spine J上。

该研究将170例资料完整的脊柱转移瘤手术患者纳入研究,随访期为1年。输血指标定为:血红蛋白<4.5mmol/L,伴有严重心脏病或持续严重出血患者血红蛋白<6.0mmol/L

所输血液品种均为红细胞(RBC)。该组研究中围手术期输血时间定义为为术前1周至术后3天。该组患者术式为后路减压手术,用或不用内固定或行椎体次全切除术。结果发现:术前血红蛋白数值与术后3个月及12个月生存率无关;围手术期输血1-2u患者的术后12月生存率提高;输血<5u患者并未降低术后生存率。

该研究同时还发现:超过5个节段以上的内固定使用会降低存活率;手术时患者年龄越大,3个月及12个月生存率越低。术前Tokuhashi评分12-15分的患者围手术期输血显著提高术后生存率;评分9-11分患者12个月生存率显著提高,而3个月生存率无显著提高。此项研究结果间接支持预后评分系统对于存在急性症状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评估,对于患者的分级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当然,任何研究都有其局限性,该研究项目中亦存在很多混杂不可控因素。本组患者均不存在严重贫血情况,这可能与患者入院前输血有关。这是本研究的局限性。最后文章提到,将来的研究应致力于评估是否可以出台一项更为宽松的输血制,来应用于脊柱转移瘤手术患者。当然,临床工作中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据病情需要选择是否输血。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orthop219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