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固定可改善胫腓骨远端骨折对线

2013-12-14 22:16 来源:丁香园 作者:xm174cxy
字体大小
- | +

胫腓骨骨干骨折是所有长骨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在治疗胫腓骨远端1/3骨折时是否需要对腓骨进行固定仍持续存在争议。不论是尸体研究还是临床报道,其结果众说纷纭。

有学者认为,腓骨参与下肢负重,可通过其支撑作用减少胫骨应力,从而有利于早期愈合。对腓骨进行早期固定可以避免腓骨骨不连,否则可能会导致胫骨骨折不愈合。也有人提出,腓骨的完整性对于下肢的支撑作用微乎其微,并不能使胫骨骨折断端更加稳定,反而还有可能产生异常的张力,这会使得胫骨骨折端的加压固定更加复杂,他们并据此认为甚至应该部分腓骨切除以利于胫骨骨折端的加压。

我们知道,胫腓骨远端1/3骨折愈合后一旦出现力线不良就可能会导致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这是因为畸形愈合的位置靠近踝关节,由此造成的力线不良会导致踝关节面上压力分布异常,进而导致关节炎的发生。为了评价腓骨固定对胫腓骨远端1/3骨折术后力线和旋转度的影响,Manish Prasad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其结果发表在Injury杂志2013年第12期上。

方法:2009年6月-2011年12月入院的60例胫腓骨远端1/3骨折的病例分为两组:A组为行腓骨固定,B组不行腓骨固定。胫骨骨折采用髓内交锁钉固定(EXPERT nail, AO Synthes, Paoli, IN, USA),腓骨固定则采用3.5mm的LC-DCP固定。所有病例随访18个月,除了进行常规的临床及功能评估以外,还分别对踝关节旋转度、骨折断端成角、愈合的时间及并发症的组间差异进行比较。

结果:1、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见表1)

表1 基线资料

2、旋转度:正常踝关节为外旋12-15度。和健侧相比,内外旋超过正常角度10°即认为是旋转不良,踝关节外旋畸形的平均角度:A组 7.73°,B组 10.60°。其中A组全部为优(0-5°);B组66.66%为良(5-10度),33.33%为一般(10-15°),无一例为差(大于15度)(见表2)。

表2 旋转度的比较

 

3、内外翻成角:A组的外翻成角平均5.06°,B组外翻成角平均7.86°(译者注:原文中正文和摘要不一致)。按照成角的分级标准,A组中有80%为良(2-5°),20%为一般(6-10°),无一例为差(大于10°)(译者注:原文为Eighty percent of patients of group A had fair results, 20% of the patients had fair results and none had poor results.应是原作者笔误)。B组全部为一般(6-10°)(见表3)。

表3 外翻成角的比较

 

4、活动范围:腓骨固定时,踝关节活动范围平均78.33°,无腓骨固定时,踝关节活动范围74.66°。按照关节活动范围恢复的百分比来分级,A组73.33%为良(大于75%),26.66%为一般(50-75%);B组66.67%为良,33.33%为一般。

5、临床评价:按照Merchant–Dietz标准,满分100分进行评分,A组为93.86、B组为90.53(见表4);愈合时间:A组4.93个月,B组5个月;并发症:A组30例中有6例在腓骨切口处出现浅表感染。

表4 踝关节活动范围及分级

 

6、按照Johner and Wruh疗效标准进行评价:A组24例(80%)为良,6例(20%)为一般;B组20例(66.66%)为良,10例(33.33%)为一般(见表5和6)。

表5 术后18个月随访最终的Johner and Wruh疗效

 

表6 最终结果评价的Johner and Wruh疗效标准

 

图1 (a)术前正侧位片;(b)术后即刻正侧位片;(c)术后6个月岁随访;(d)术后18个月随访

 

图2 (a)术前正侧位片;(b)术后即刻正侧位片;(c)术后6个月随访;(d)术后18个月随访

结论:1、和单纯胫骨髓内钉固定相比,同时行腓骨内固定可以使胫腓骨远端1/3骨折术后旋转不良明显减少。2、固定腓骨可以减少术后胫骨力线不良。3、术后12个月随访得到的功能评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4、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不同。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orthop206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