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基于CT的分型可明显优化临床决策

2013-06-21 19:28 来源:丁香园 作者:diggs
字体大小
- | +

髌骨骨折是常见的损伤类型,约占全身骨折的1%,其中30%需手术治疗,良好的预后建立在准确复位和稳定固定的基础上。张力带技术目前仍是被广泛接受的治疗方式,据报道,早期固定失败率约22-30%,导致失败的一个潜在因素是对骨折类型判断不准确。

目前,多数髌骨骨折的分型依赖X线平片,并进而指导治疗和预测预后,具有一定局限性。来自美国的Lionel E. Lazaro等学者将平片与CT相结合对髌骨骨折的分型进行了研究,相关结果发表在6月出版的J Orthop Trauma杂志上。

该研究回顾了2006-2009年在该单位进行手术的41例患者,手术适应证为:髌骨上极或下极移位超过5mm,或关节面超过3mm的阶梯征。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了平片和CT检查。4名具有超过5年临床实践经验的创伤骨科医师对所有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估,评估包括两个阶段:1、单纯平片;2、4-6周后阅平片及CT,要求阅片后提出骨折分型和治疗方案,骨折分型依图1所示进行,此分型方案共包括14个亚型;观察者还要提出治疗方案,由另一位不参与影像评估的作者对治疗方案进行区分,区分标准如下:0=无需手术;1=切开复位内固定;2=切开复位内固定+髌腱修复/加强;3=髌腱修复/加强;4=部分或全部髌骨切除。影响评估者并不知道治疗方案的区分标准,如果评估者在阅CT后更改治疗方案,则认为其变化显著。12个月后,重复以上评估过程。


图1 AO/OTA髌骨骨折分型

该研究的结果表明,单纯阅片和附加CT资料时治疗方案的确定和OTA/AO分型均可获得较好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参考CT资料后,有66%的分型和49%的治疗方案被修改。CT有助于发现髌骨下极的粉碎性骨折,此类骨折可见于88%的受伤者,而其中约44%在平片上无表现,而且,此类型的骨折在OTA/AO系统中无对应的描述。

表1 平片及附加CT资料后治疗方案评估变化情况

该文的作者认为:CT资料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髌骨骨折的情况,对下极骨折进行细致的观察是选择治疗方案的基础,因此,作者建议,应当建立基于CT检查的髌骨骨折分型。


图2 A 平片示髌骨横型骨折(前后位、斜位、侧位)B 同一患者CT扫描提示失状位观察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现有AO/OTA分型系统对此例骨折无准确描述


图3 一例55岁女性,跌倒后左膝着地,左侧髌骨粉碎性骨折(AO/OTA 分型34-C3.2),行CT扫描进一步明确骨折情况 A 前后、侧位片;B 轴位、冠状位、失状位CT扫描图像均提示粉碎性骨折


图4 一例69岁女性,跌倒导致左侧髌骨粉碎性骨折(AO/OTA分型34-C3.2)。平片提示复杂粉碎性骨折,关节面受累(A)。对其进行了切开复位张力带钢丝及环扎钢丝内固定术(B)。术后12天,患者再次来诊,影像学资料提示固定松动,下极骨块移位(C),对其进行了翻修手术,术中对髌韧带进行了修复和加强(D),术后片显示复位满意,内固定可靠。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王爽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