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术后常规行引流条头部细菌培养?貌似在做无用功咯

2016-11-02 12:13 来源:丁香园 作者:some0ne
字体大小
- | +

脊柱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是灾难性的并发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医疗费用支出高。因此,早期发现病原菌感染和尽早开始抗菌药物应用对于处理手术部位感染至关重要。闭合伤口引流已作为脊柱手术后常用的预防感染措施。很多医院常规将引流条头部进行细菌培养,作为手术部位感染的早期预测方法。

然而,目前几乎没有研究证据表明引流条头部细菌培养可以作为脊柱手术后感染的预测方法,而且培养阳性是否与手术方法、内固定方式和手术入路相关仍然是未知的。因此,来自日本的 Tsuyoshi Yamada 学者等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回顾性研究,文章近期发布在 Spine 上。

研究纳入 2010 年到 2015 年间在该院进行脊柱手术的患者,共有 1240 例患者符合研究分析要求。所有患者在术前切开皮肤前、术中和术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48 小时。术后 12~72 小时移除引流管/条(<10 mL/24 小时),在头部用消毒的剪刀剪出 1~2 cm 留做细菌培养,伤口敷料和伤口冲洗液也需要做细菌鉴定。术后随访记录患者伤口情况以及是否出现感染。

研究结果显示,有 55 例(4.4%)患者的引流条细胞培养是阳性,而确诊的手术部位感染病例只有 18 例(1.5%)。其中,最常见的细菌为葡萄球菌。数据分析发现,脊柱手术后引流条头部培养预测手术部位感染的敏感性只有 0%。引流的时间(72 小时内)与引流条培养结果和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也不存在差异,但是有学者认为时间越长,感染风险越高。

此外,引流条培养结果与手术的类型(初次还是翻修)、手术部位、或内固定使用并不存在关联,并不能反映手术部位感染的情况。因此,脊柱术后引流条头部细菌培养并不能作为预测手术部位感染的方法,而且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时,并不推荐常规行引流条细菌培养。

延伸阅读

一篇搞定:脊柱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颈椎后路手术使用万古霉素未能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骨科时间(微信号 dxy_orthop_today)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刘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