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炎:全踝置换较关节融合术预后更佳

2016-08-16 20:50 来源:丁香园 作者:王海波
字体大小
- | +

对于大多数骨科医师来说,终末期髋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评估因其完善的评估方案而较为方便,但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评估却是个挑战。踝关节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金标准,但是如何对 TAA 术后及胫距关节融合术术后患者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估,仍成为现今骨科医师的难题。

Pedowitz 博士等在 2016 年 5 月的 BJJ 上提出了自己的评价方案,该方案利用胫距关节、距舟关节矢状面运动范围差异来评价 TAA 与胫距关节融合术对踝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

其将 41 例 TAA 患者及 27 例踝关节融合术后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接受踝关节手术治疗,并且术后时间 ≥ 2 年;运动弧角度以矢状位、踝关节负重时最大背伸位-跖屈位为标准;所有患者均完成 SF-12 调查表,VAS 疼痛评分、踝关节功能评价。

其对患者踝关节运动范围影像学测量,运用了自己独特的测量方案。即在每次随访中,所有患者均行踝关节侧位 X 光片检查,于胫骨长轴做一直线,于距骨长轴做一直线,此两线交角测量踝关节矢状面最大运动弧:即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与最大背伸角度之间的差(如图 1)。

利用足弓长轴连线与距骨长轴组成角度在屈伸活动中的角度变化:即距舟关节代偿活动范围(如图 2)。

利用侧位片第一线长轴(胫骨长轴)最大负重时足趾屈和背伸角度差异(跖屈角度 a,背伸角度 b),用以评价足弓代偿运动角度(如图 3)。所有图片中 a 为负重时极度跖屈位,b 为负重时极度背伸位。

图片1a.jpg
图 1a

图片1b.jpg
图 1b

图片2a.jpg
图 2a

图片2b.jpg
图 2b

图片3a.jpg
图 3a

图片3b.jpg
图 3b

其结果对 TAA 与胫距关节融合术术后远期疗效评估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两组患者 SF12 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但是,TAA 组患者 VAS 评分(12.05)低于胫距关节融合术患者(24.89)。

同时关节运动角度方面显示明显差异:TAA 组患者较胫距关节融合术患者矢状位运动角度更大(34.3° 比 24.3°)。胫距关节融合术患者踝关节运动弧来自于足弓 10.5°(31%),而 TAA 组踝关节运动弧主要来自于胫距关节 23.7°(69%)。两组患者足弓运动度也存在差异。

数据显示:TAA 组患者的足弓活动度更接近正常(10.5°),而胫距关节融合术患者足弓活动度增大(22.8°)。胫距关节融合术患者中,全足运动弧与足弓运动弧的差异为 1.5°。这部分的运动度主要来自于舟楔和跗跖关节。

本研究发现,TAA 术后患者能较好地恢复踝关节矢状面整体运动弧、距舟关节运动及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这与改善患者疼痛评分、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踝关节功能密切相关。同时,本研究证实关节融合术后足生物力学改变明显,但是其与足关节炎的发生是否有直接关系,还需要长期的随访研究证实。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刘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