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术中追加抗菌药物的时间问题,由于部分说明书的要求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有人提出疑问,应该以哪个为准?
问题来源
1. 2015 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如手术时间超过 3 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 2 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 1500 mL,术中应追加一次。」
2. 部分说明书的要求(以最常用的推荐药物头孢唑林钠为例):「本品用于预防外科手术后感染时,一般为术前 0.5~1 小时肌注或静脉给药 1 g,手术时间超过 6 小时者术中加用 0.5~1 g,术后每 6~8 小时 0.5~1 g,至手术后 24 小时止。」。
问题所在
头孢唑林的半衰期是 1.5~2 小时,根据 2015 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手术超 3 小时或超两倍药物半衰期(即使用头孢唑林作手术预防,手术超 3~4 小时要追加),但说明书为什么写「手术时间超过 6 小时者术中加用 0.5~1 g」?
破解问题
上述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国内的要求,那跟国际上的权威指南是不是脱轨呢?还是说明书有问题?
1. 首先我们来看看国际上的权威指南怎么说:
(1)在最新版《约翰霍普金斯指南》(表 1)中,头孢唑林的术中追加时间为 4 h,这跟 2015 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相符的。
表 1 术前和术中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推荐
(2)8 版《曼德尔-道格拉斯-贝内特感染病学》(表 2)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关于头孢唑林的术中追加时间也为 4 h。表 2 一般成人术前和术中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推荐
药物名称  | 常用成人剂量  | 术中再次给药时间间隔  | 
氨苄西林/舒巴坦  | 3 g(2:1)  | q2 h  | 
氨苄西林  | 2 g  | q2 h  | 
氨曲南  | 2 g  | q4 h  | 
头孢唑啉  | 2 g(≥ 120 kg:3 g)  | q4 h  | 
头孢噻肟  | 1 g  | q3 h  | 
头孢西丁  | 2 g  | q2 h  | 
头孢替坦  | 2 g  | q6 h  | 
头孢曲松  | 2 g  | ——  | 
环丙沙星  | 400 mg  | ——  | 
克林霉素  | 900 mg  | q6 h  | 
厄他培南  | 1 g  | ——  | 
氟康唑  | 400 mg  | ——  | 
庆大霉素  | 5 mg/kg  | ——  | 
左氧氟沙星  | 500 mg  | ——  | 
甲硝唑  | 500 mg  | ——  | 
莫西沙星  | 400 mg  | ——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3.375 g  | q2 h  | 
万古霉素  | 15 mg/kg  | ——  | 
(3)在 2012 版《ABX 指南: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表 3)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关于头孢唑林的术中追加时间也为 4 h,而且也提出「出血量超过 1500 mL,术中应追加一次」。
表 3 抗菌药物术中再次给药时间间隔
药物名称  | 常用剂量  | 术中再次给药时间  | 
氨苄西林舒巴坦  | 3 g  | q2 h  | 
头孢唑啉  | 2 g  | q4 h(每失血 1500 mL, 需重新给药)  | 
头孢呋辛  | 1.5 g  | q3~4 h  | 
头孢西丁  | 1-2 g  | q3~4 h  | 
克林霉素  | 600 mg  | q8 h  | 
环丙沙星  | 400 mg  | q8 h  | 
庆大霉素  | 5 mg/kg  | ——  | 
2 mg/kg  | q8 h  | |
甲硝唑  | 500 mg  | q8 h  | 
万古霉素  | <70 kg:1 g;  | q12 h  | 
上述 3 个国际权威指南和我国 2015 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上是高度一致的。经查询,头孢唑林的说明书是在 2007 年更新的,未根据循证医学证据更新。
临床应用建议
1. 关于时间
(1)手术时间超过 3 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 2 倍以上应追加抗菌药物;
(2)如果个别药物说明书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不一致,应明确说明书是否已更新,若未更新,则可参考上述国际权威指南。
2. 关于出血量
不论药物的半衰期或手术时间如何,只要成人出血量超过 1500 mL,术中均应追加一次。
点此查看>>8 大王牌药物:抗菌药物的最后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