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分钟学会诊断骨肉瘤

2016-05-18 15:45 来源:丁香园 作者:刘书中
字体大小
- | +

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来源于间叶组织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发病率在原发性骨肿瘤中占第二位。好发年龄为 10~25 岁,男性略多于女性。其好发部位为长骨干骺端,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最多见。骨肉瘤恶性程度高,易早期发生肺转移,预后较差。本文就骨肉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作一简述。

gzl1.png
图 1 骨肉瘤好发部位分布

临床表现

1. 疼痛:骨膜受牵拉引起。特点:轻~重;间歇~持续;夜间痛;静息痛。

2. 肿块:可伴有局部肿块,硬度不一,病变部位可有局部皮温增高、静脉怒张。

3. 功能障碍:关节活动受限。

4. 病理性骨折

5. 贫血、消瘦、食欲不振等恶病质表现。

实验室检查

据报道,实验室检查如碱性磷酸酶与骨肉瘤诊断及预后密切相关,部分患者可出现碱性磷酸酶升高、血沉增快、白细胞增高。应在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前进行检查,并在化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碱性磷酸酶等变化情况。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外周血或组织中 miRNAs 水平可有效预测骨肉瘤的分期、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如 miR-21、miR-199a-3p、miR-29 等。

影像学检查

1. X 线检查(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长骨干骺端偏侧的溶骨或成骨,或两者兼具改变,形状不一,模糊不清;骨皮质破坏、瘤骨形成;骨膜反应:Codman 三角、「日光放射」等;胸片:有助于早期发现肺转移。

gzl2.png
图 2 成骨型骨肉瘤 X 片

gzl3_副本.jpg
图 3 溶骨型骨肉瘤 X 片

gzl4_副本.jpg
图 4 混合型骨肉瘤 X 片

gzl5_副本.jpg
图 5 X 线检查示 Codman 三角(黄三角);髓腔内骨质破坏,大量瘤骨形成(红圈);「日光放射」(蓝圈)

2. CT

可显示骨破坏状况和肿瘤内部骨化程度,强化后亦可显示肿瘤的血运状况、肿瘤与邻近血管关系以及在骨与软组织中的范围。

3. MRI

对软组织显示清晰,在术前化疗效果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显示肿瘤在软组织内侵及范围、骨髓腔内侵及范围、发现跳跃病灶等。

4. DSA

为识别肿瘤血供及进行介入治疗提供参考。

5. ECT、PET-CT

可确定肿瘤的大小及转移病灶,有条件者可考虑应用 PET-CT 对肿瘤进行辅助分期、病情判断及疗效评估。

小结

综上所述,若有上述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相应指标结果异常、影像学异常改变的患者,应转诊到专业骨肿瘤诊治中心就诊。所有疑似骨肉瘤患者的标准诊断步骤应包括:临床表现、体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碱性磷酸酶等)、原发病灶影像学检查(X 线平片、病变部位 MRI 及 CT 扫描),骨扫描,最终确诊尚需病理学诊断。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院教学资料

编辑: 刘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